摘要:基于小學生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與其他年紀的閱讀教學有所區別,在低年級小學生年齡的制約下,小學生知識儲備薄弱與理解能力還處于初步發展時期,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要明確小學生處于的學習階段性,再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探析切實可行的閱讀教學方法,從而有效提高低年級小學生的閱讀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實踐研究
隨著我國新課標的深化改革,針對小學生語文教學提出更高的教學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在當前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固化的傳統教學思想,導致出現高耗低效的語文閱讀教學現象。基于此,筆者有效結合執教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方式,進行實踐性研究與分析,并提出建設性教學意見。
一、基于小學生生理與心理特點,促進閱讀興趣養成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具體而言,是某一個人對未知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通過興趣驅動的探索下,逐步形成一種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興趣的培養尤為重要。
例如,在小學語文《丑小鴨》閱讀教學中,基于該課文的故事性強,故事情節性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認知觀。當發現小學生對課文閱讀完畢,仍然具有很大的興趣度。教師應該靈活多元選擇同題材的故事,促進小學生閱讀。在該過程中盡量不要輕易改變題材類型,因為小學生的理解,正處于線性閱讀,盡量減少題材的更換,造成降低閱讀積極性的現象發生。而故事選擇可以是:《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充分的讓小學生獲取趣味而美好的閱讀體驗。其次,教師要機動性根據教學信息的反饋,穿插上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呈現的故事視頻,進一步激發小學生在直觀豐富的可視化界面中,起到興趣的加強培養。
二、基于閱讀教學的問題引導法,提高教學的指導性
語文教師在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師生的互動交流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學習問題,真正實現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促進學生通過教師的問題,一步步的達到對課文的深入理解。而問題設計要符合小學生學習特點,才能保證有效小學生激發積極性回答學習問題。
例如,在小學語文《秋天的圖畫》一課上,教師要充分的利用問題引導法,達到師生的有效互動,并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如:讓小學生猜猜圖片中描述的季節;在要求小學生對四個季節特點進行簡述,對不同季節的景色進行描繪……。當課文閱讀完畢后,教師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提問:大家說一說,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樣子?促進小學生通過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感悟秋天的美好,在小學生各抒己見的環節中,教師逐步的引導學生,以問題的層層遞進的探索方式,達到深入感受文章作者表達對秋天的贊美與喜愛之情。
三、基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養學生閱讀技巧
正如:“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言。想要可持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離不開小學生自主學習中,自主性的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道理與意義。因此,在面對低年級小學生的閱讀技巧培養中,可以通過“以讀為本”的教學出發,在有意識引導小學生多讀、熟讀的過程中,逐步的掌握閱讀的技巧性。
例如:在《烏鴉喝水》一課中,通過教師有效分組搭配學習,然后,讓小學生上講臺進行角色扮演,模仿烏鴉喝水的游戲情境設計,然后,在促使小學生在情境中理解,作者在課文中想要表達的道理與含義。最后,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明確閱讀即是對話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要多樣性的創設不同的對話場景,結合不同的閱讀內容,進而促進小學生揣摩語句的表達含義、滲透小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培養,在仿真情境對話的過程中,通過感悟作者表達的語境,達到閱讀能力的有效發展,這也充分發揮以教師為引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為小學生留足自主體驗學習的時間,逐步引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一點一滴增長。
四、結語
隨著新課標指導思想,語文教師必須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優化與調整。語文教師需要不斷的豐富自我教學水平,也要根本性的重構自我的教育觀,才能實現務實性、創新化的教學模式,從而更好符合小學生閱讀學習中實際的需要。此外,語文教師必須基于“教”是為了更好的“學”原則出發,才能有效避開教學的“彎路”,才能更好保證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從而為小學生奠基更好的閱讀基礎,最大化促進低年級小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怡.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8):79-80.
[2]葉卉茹.聯結 比較 圖像化——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6):65-67.
【作者簡介:岑宛珊(1981.1),性別:女, 籍貫:廣西省百色市西林縣,單位:西林縣民族實驗小學,職稱:二級教師,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