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美
摘要:高中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也是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的學科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繼承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中華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和扎根并不是簡單的讓學生知道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而是要真正的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將其發揚光大。語文教學中的古文、古詩等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老師不斷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并不是將其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方面,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夠掌握文化知識,又能夠學習傳統文化,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意義
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背景,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容,對高中語文教學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使得語文教學在選材資源上有優勢,還能使得教學內容能夠得到深入和拓展。
悠久的歷史文化瑰寶能夠拓寬學生學習面,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例如我國文化中一些膾炙人口的傳說,增加了歷史文化色彩,同時也大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語文教學中滲透這些歷史文化知識,將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歷史的感悟,同時能夠很好地提升閱讀和寫作水平,最終能夠提升其自身綜合素養。
傳統文化能夠在思想上給予學生一定的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學生不斷進步的目標和動力。高中階段的學生應該在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下不斷地鞭策自己,逐漸通過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養成堅毅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有助于教育、教學事業更好的發展。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途徑
(一)運用多種方法滲透傳統文化
語文課堂是教師傳授語文知識,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重要場所。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教學時間,利用有限的時間,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蘊藏的傳統文化內涵。傳統文化的滲透,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素質能力要求,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領悟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感受傳統文化。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圖片、音頻、視頻的方式將課文中的傳統文化表現出來,可以是古詩詞朗誦音頻展示,可以是相關的文化節目,如《百家講壇》的視頻展示。利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對于詩詞歌賦這類的傳統文化,要加強課堂朗誦,在朗誦中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
(二)課外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
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難以實現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還要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思考,課后實踐,然后在下一堂課展示實踐結果,教師進行指導。例如,在學習《包身工》時,教師可讓學生自由分組,分段進行角色扮演,然后課堂展示淺談思想情感,小組互評。傳統文化的滲透是長遠的,是多方面的,除了需要課堂中教學滲透,課外實踐滲透同等重要。利用假期,教師可以向學校申請校外傳統文化體驗,征得同意之后帶領學生游覽名勝古跡,參觀以前文人墨客生活過的地方,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氣息,熏陶思想。
(三)組織語文教育活動
基于促進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學??梢越M織相關的語文教育活動。例如,安排教學講座,以名師的語言感染力和思想情感流露影響學生。還可以組織文化交流會、詩會、朗誦大賽等。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在競賽中給予學生科學指導。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傳統文化,還能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教育活動以學生興趣為前提進行科學設計,學生在教育活動中進行思考、想象、體味。
三、傳統文化滲透高中語文教育的準則
高中語文教師是給高中生講授傳統文化的主體,在日常工作、學習過程中要重視傳統文化素養及育人能力的提升。語文教師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注重文化素養的提高,才能做好傳統文化的滲透工作,語文教師能夠將詩詞、風俗等熟記于心,課堂上充分利用好這些知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會學到較多的傳統文化,對文化的理解會更加深厚,文化教育滲透會更自然。
在信息化時代,人們可以借助互聯網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在信息化社會中,教育者應該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網絡上查找和自己教學內容相關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資源,認真備課,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契合,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因此,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進行充分的利用,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更好的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有利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發揚和傳承,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偉,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22):157-158.
[2] 閆亮,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課外語文:下,2015,(2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