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
【摘要】為開創教育改革新局面,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后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要求,以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歸宿,適應了信息時代對課程的要求。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基礎學科,修訂后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凝練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學科核心素養。文言與漢語言一脈相承,文質兼美,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文言文教學如何落實核心素養?本文主要是基于新課標語文核心素養,探究如何促進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學途徑,從而為文言文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課標;核心素養;高中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在整體閱讀中積累文言知識,夯實“語言建構與運用”這個根基
文言文閱讀,首先要解決的是文言上的問題,從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看,最關鍵的是文言詞匯。有了文言詞匯的積累,才會產生文言語感,才能構建與運用語言。文言詞匯的積累,有效的做法是將大綱要求的實詞和虛詞在典型例句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整理,以課文為依托,隨文教授,經過長期積累,便能自成體系。例如高中文言文中的“安”字積累:
安穩(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置(離街十里有王平安營——《失街亭》);撫慰,安撫(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 好——《赤壁之戰》);養生(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疑問代詞,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鴻門宴》)。
要強調的是,孤立的字詞訓練并不能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能力。文言文中的字詞含義是隨著語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的,學生要通過“字不離句,句不離篇”部分與整體結合的辦法,在學習、積累常用實詞和虛詞以及句式的基礎上,培養判定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從而夯實“語言建構與運用”這個根基。
二、在文本理解中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維護“思維發展與提升”這個中心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相輔相成。訓練語言較為有效的方法是反復朗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了讀在文本理解中的重要性。誦讀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意的綜合語言實踐活動,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深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
文言文學習中,較為有效的一個教學手段是以讀促悟。根據人的認知規律,閱讀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試讀、精讀和品讀。試讀的重點在于讀準字音,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例如預習《鴻門宴》中“沛公欲王關中”時,其中的“王”,是四聲,動詞,稱王,指統治天下。學生利用注釋和工具書掌握了文章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才能讀準字音。在讀準字音的過程中,學生也在感知文章大意。精讀的重點在于讀準停頓,理解重點字詞和句意。例如在讀《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課題時,學生要知道動作的發出者主語為“鄒忌”、動作的承受者賓語為“齊王”,“諷”是謂語“勸說”的意思,“納諫”是賓語補足語“接受規勸”,多指君主接受臣下的進諫。了解了字詞和句意為鄒忌勸說齊王接受臣下的進諫,才能讀準停頓:鄒忌/諷/齊王/納諫。學生劃分句子朗讀停頓的過程,也就是探究、理解重點字詞和句意的過程。品讀的重點在于語氣,體會作者的情感。例如在讀《阿房宮賦》“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一句時,要讀出秦朝統治者對老百姓的搜刮以及作者對秦朝統治者的不滿和憤恨。學生讀出文言中微妙語氣的過程,也就能體悟到作者深切的情感。
多種形式的“讀”反復、結合,在讀中感知,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最終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從而維護“思維發展與提升”這個中心。
三、在文章寫法上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實現“審美鑒賞與創造”這個重點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思維、交際和學好其他學科的工具,同時語文也具有砥礪品德、完美人格、陶冶情操和培養審美情趣的功能。入選高中語文課本的文言篇目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作品,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教師要引導學生鑒賞文言的內容美和形式美,學生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學會創造美。
內容美包括文言文所描寫的具體內容、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懷上的美。例如《陋室銘》中作者身處“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環境中,交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通過寫這樣一個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以及交往之雅,將自己的情感抒發其上,寫出了《陋室銘》這樣的美文,表達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的情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正是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和迫切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身處漏雨茅屋困境中的杜甫才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形式美指文章在遣詞造句上或質樸平實,或華麗優美,在音韻節奏方面和諧勻稱,朗朗上口。例如《琵琶行》中用生動的比喻來寫無聲的音樂,其中“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描寫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同顯,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
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文言文的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感知美、鑒賞美,并以此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提升審美能力,實現“審美鑒賞與創造”這個重點。
四、在古今觀照中增強文化自覺自信,完成“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個使命
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的弘揚也離不開文言文。要增強文化的自覺自信,首先是縮短學生與文言之間的距離感,讓學生產生自覺理解文言的動力,在此基礎上被文言背后的文化所吸引從而深入地學習、積累,最終達到自覺自信傳承中華文化的目的。
文言文和現代文是一脈相承的,教師可以從古代沿用下來的成語以及文章中人類永恒的思想情感方面入手來縮短文言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找到民族發展的歷史、情感基因、哲學體系和七情六欲等。例如《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一項重要原則: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同時體現出更強的自我責任和道德約束,這既是中華文明的內在品格,也代表著中國對世界秩序的美好愿望;《廉頗藺相如列傳》告訴我們在國難當頭時,要舍小我,要有家國情懷;《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強調,人要承擔重大的使命,就要經受一系列的磨難;《魚我所欲也》中強調“生命”固然重要,但若遇到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義”),“我”是不會茍且偷生的。
文化指文言文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傳達著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文言文教學的最終落點,是文化的傳承和反思,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形成文化意識,在古今觀照完成“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個使命。
五、總結
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文言文的教學任重道遠。以核心素養為背景,開展“文言、文章、文學、文化”一體四面的立體教學方式。在整體閱讀中積累文言知識,夯實“語言建構與運用”這個根基;在文本理解中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維護“思維發展與提升”這個中心;在文章寫法上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實現“審美鑒賞與創造”這個重點;在古今觀照中增強文化自覺自信,完成“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個使命。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文”和“言”應并重,“文”與“道”應統一。在學習文言字詞、理解文言語言習慣的基礎上,領會文章所載之道,從而提升到文言文的文化層面,實現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逐步形成時代所需要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徐林祥.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再認識[J].語文建設,2017(11).
[3]杜長明.從核心素養角度看高中文言文教學[J].語文建設,2017(7).
[4]實蕾.高中文言文審美教育實踐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5(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