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藝
【摘要】長期以來,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既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又是難點,提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相關專家學者紛紛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充分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針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對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意義
語文寫作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語文教學總目標的實現是相輔相成的,加強小學寫作教學符合我國教育部的相關規定,能夠滿足國家教育部門對小學生語文教學的要求。例如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要根據具體的需要,明確并順利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發展書面運用文字能力”。這有利于小學生通過駕馭文字來描述一件具體的事件和一個具體的事物,進而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第一,有利于提升小學生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鍛煉基礎語言表達能力;第二,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過對具體事件或事物的描述,小學生可以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情感,對真善美、假惡丑也形成了一定的判斷力,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第三,能夠促進小學生的智力發展。寫作是一個綜合性過程,從文章的構思到寫作的完成,需要小學生對事物進行仔細的觀察,形成較為嚴密的邏輯思維,并通過準確的語句流暢地表達出來,這一過程有助于小學生的智力發展。
二、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小學生在使用文字載體進行書面表達時會顯得捉襟見肘,仔細看小學生的語文作文,基本上沒有什么實質性內涵,空話套話連篇,極少融入內心的真實情感,寫的也不是真實的所見所聞,很假很空。第二,雷同現象。在小學生寫作教學中,作文老師通常會讓小學生參考一定的作文材料來進行寫作,這種模仿別人作文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養成一定的依賴心理,導致作文寫作中出現雷同的語句,很少談及內心獨特的見解。第三,文字缺乏表現力。小學生由于缺少一定的詞語積累,其在寫作中難免會出現詞匯干癟、詞不達意的現象,句子與句子之間缺乏連貫性或者詞語的使用不恰當。第四,行文構思缺乏聯想。一篇優秀的作文要想打動讀者,作者需要充分表達內心的感情,而小學生不懂得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或者情感的表達不夠到位,主要原因還在于缺乏對生活的感悟以及生命的體驗,這與其年齡有著直接的關系。
三、提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水平的策略
首先,不斷積累詞匯,為寫作奠定扎實的基礎。詞匯是作文的重要組成要素,只有具備一定的詞匯量,才能寫出高水平的作文,因此,小學作文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豐富學生的詞匯,讓學生養成積累詞語的好習慣,鼓勵學生把名人名言、精美段落、名詞佳句等摘抄到小本子上,并在日后反復翻閱和朗讀,注重提升小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長此以往,小學生就會具備大量的語文詞匯,在平時的寫作過程中也就對詞匯唾手可得,不費吹灰之力。因此,加強對詞匯的積累與教授小學生作文的寫作技巧同樣重要,要善于利用不同的作文工具書,多看、多寫并與老師形成良好的互動,這樣對小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引導學生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寫作的目的在于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把內在的感受融入文字表達過程中,善于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辭,讓作文語句更加生動,更富有表現力。在寫作過程中,小學生一定要自主進行思考,在所積累的寫作素材基礎上,對生活中的事件以及事物有一定的體驗,然后在寫作過程中如實表達自己的情感。小學語文教師也需要帶領學生積極進行社會實踐,讓小學生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感受社會,為寫作積累素材。
再次,加強實踐指導,淡化知識灌輸。常言道:“雞蛋從內部打破才是成長。”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也是如此,語言文字從外部到內部,再到外部進行轉化,才意味著作文教學的成功。因此,小學語文老師首先要做的是帶領小學生感受自然,自然是寫作創造的前提,是語文作文的寫作來源。不同的小學生對自然的感受會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小學作文教學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彰顯小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鼓勵學生把內心對自然的真實體驗表達出來,在實踐的基礎上,讓小學作文教學走上一條科學之路。
四、結語
針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從更多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本文主要從積累寫作詞匯、引導學生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以及加強實踐指導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助力。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本文的論述難免存在一定的不足,還希望相關專家學者給出批評與指正!
參考文獻
[1]黃彩紅.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合作學習分組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讀與寫,2017(31).
[2]王瑜.淺析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師,2017(28).
[3]楊華.淺談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7(1).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