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想學好語言就必須了解這門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英語的學習也是如此。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詞匯的教學是基礎,因此,如何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成了廣大英語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詞匯教學;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
詞匯的范疇并不僅限于單詞。單詞、詞組、習語、諺語、警句等都屬于詞匯范疇。在英語學科教學過程中,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的基礎,語言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和完成依賴于是否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成功的詞匯教學。在詞匯教學過程中融入跨文化意識,設置不同的文化語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詞匯的積極性,降低學生對單詞的遺忘率,還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化,并能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那么,英語教師應該從詞匯教學的哪些方面去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呢?
一、釋義
在我們的課本上附有各個單元的單詞表,單詞表上有本單元單詞的音標、詞性和中文意思。許多學生都習慣翻著單詞表背單詞,搖頭晃腦地讀一遍英文再讀一遍中文,其實這樣做單詞的遺忘率是很高的,一旦要求把這些單詞實際用起來,就會發現其實根本就沒有掌握。在進行詞匯教學的時候,就需要老師們注意:一,對單詞的釋義一定要講解清楚。如果可能地話,可先用英語進行簡單的解釋,讓學生先理解,再告訴學生中文意思。比如必修一模塊一里有province一詞,課本上注釋的中文意思是“省”。有一次月考寫作文,要點之一就是要表達出“省時間(save time)”,結果有的同學就寫成了province time,讓老師們哭笑不得。如果老師在講解詞匯的時候,告訴學生這個單詞表示的是一個行政區域的劃分單位,“省份”的“省”而不是“節省”的“省”,也許學生就不會犯這種錯誤。二,對單詞釋義的講解,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地調整。有一次在講題的時候遇到了carnival這個詞,我就告訴學生這個詞的意思是“嘉年華”。我正要接著講的時候,就聽見有個學生小聲問“什么是嘉年華啊?”我當時很吃驚,因為我覺得英文電視電影里經常會看到,而且現實生活中也常遇到“汽車嘉年華”“美食嘉年華”之類的,高中生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我問了班上很多學生,他們都說不清楚,我就只有給他們解釋“我們這個地方,通常大年初一在廣場上舉辦的,參加了之后得的獎票可以兌獎的活動”。這樣一來,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喔,是游園活動啊”。這時再告訴學生carnival表示“狂歡節、露天游樂會”,他們就能記住了。這次經歷給我的啟發是:老師在講解詞匯的時候,如果中文意思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或者是一些從未接觸過的東西,就應該把抽象的概念或者說法,用學生熟悉的意思表達出來。否則就加重了學生理解的負擔,連中文意思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學會其他語言呢?
二、用法
(一)在同義詞對比的過程中融入文化知識
英語同漢語一樣,也有許多意思大致相同的詞,但是有的同義詞在感情色彩上有所不同,所以老師要提醒學生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褒貶之分。比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都表示“政治家”,但是前者常用于貶義“政客,見風使舵者,投機鉆營者”;后者則含褒義,表示“足智多謀、有經驗、受尊敬的政治領導”。
再比如,學生在必修二三單元中學習了peasant(農民)一詞,就有學生問道:“farmer和peasant有什么差別呢?”在牛津詞典中,farmer的定義是“a person who owns or manages a farm(農場主,農人)”;peasant的定義是“(especially in the past,or in poorer countries)a farmer who owns or rents a small piece of land”,翻譯過來意思為“(尤指舊時或貧窮國家的)農民,小農,佃農”,此外,它還可以用于貶義,表示“大老粗,土包子,沒教養的人”。
(二)在多義詞的講解中融入文化知識
有些英語單詞包含多個意思,在這些看似不相干的意思背后,或許就有一些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或者有趣的小故事,把這些不同的元素粘在一起,使它們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比如,在英語中toast既指“烤面包片”又指“祝酒”,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原來在英國流行一種習俗,人們在飲酒時,習慣把加了香料的面包片泡在其中。這種習俗在莎士比亞時代尤為盛行,所以產生了to drink a toast(祝酒)的說法。雖然這種喝法已經不流行了,但人們在祝酒時依然會這么說。后來,人們干脆用toast來表示“祝酒”。
(三)解讀詞組中的文化背景
英語的有些習慣性表達讓學生覺得很突兀,如果了解了某些習語背后的文化內涵,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理解。例如,Dutch這個詞的意思是“荷蘭、荷蘭人;荷蘭人的、荷蘭的、荷蘭語的”。十七十八世紀時,英國和荷蘭在海上貿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英國人認為荷蘭人是小氣吝嗇、粗魯而不懂禮數的,所以在一些詞組中,Dutch都是被作為貶義詞來用。
三、起源
在講到academy一詞的時候,我告訴學生,這個詞的起源和希臘神話故事中的絕世美女海倫有關。當時他們就很感興趣了---這個詞不是“學院”的意思嗎,怎么會和美女扯到一塊兒去呢?在吊足了學生胃口之后,我才將故事娓娓道來:在海倫十二歲的時候,雅典的王子希修斯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就把她騙回了家,打算娶她為妻。結果,海倫的兩個哥哥在雅典人阿卡蒂姆斯(Academus)的幫助下找上門來,把海倫帶回了斯巴達。斯巴達人為了感謝阿卡蒂姆斯,就在雅典郊外買了片園林送給他。多年過去以后,這片園林成了美麗的公園,名字叫做阿卡蒂姆斯園林。他的講學模式就被稱之為Academia。此后,教學科研機構沿用了此稱呼,便有了英語的academy。聽了這個故事之后,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就深化了,不容易忘記了。
結語:
因此,教師在平時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故事的眼睛,多去發掘詞匯背后的故事,做一個滿腹經綸的人,將詞匯背后廣大的世界展示在學生面前。但是,這并不是否定了傳統詞匯教學法的作用,畢竟對于高中生來說,詞匯的變形、基礎搭配等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協調兩種教學方法,使得兩種方法相輔相成,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巖.中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分析[J].中學生英語,2018,(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