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摘要:《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語文教學在繁榮的背后出現了不少值得憂思的現象,其中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就是語言訓練的削弱。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很多教師重視了“自主”、“合作”、“探究”、“開放”等閱讀形式,語言訓練的內容越來越少。我們很難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扎扎實實地學詞寫字,也很難看到老師切出大塊時間進行默讀、復述、背誦等訓練。即使有這樣的訓練,也因為過分強調了自主而使得訓練不到位;過分強調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缺乏表達的規范性;說寫的交流只重視內容的反饋,忽略了語言的形式,且經常得不到時間的保證;教學中逐漸淡化了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閱讀教學;朗讀;自主;閱讀積累、有效通道。
閱讀對學生來說是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方法、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過程。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喜歡閱讀,學會閱讀,終生閱讀,是一個現代人所應具有的基本素質,也是培養學生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手段。
一、朗讀——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1.自讀自悟培養語感
語言的感知、理解、積累、運用是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教學的獨特任務。緊緊圍繞語文教育任務,突出語文語感培養,就應該從根本上解開語文教學繁難僵死的枷鎖。如教學《林海》第三自然段,就讓學生朗讀,讓學生自讀自悟并匯報自己的感受與發現。由于解除了學生思維禁錮,學生思維異常活躍。自讀后,學生便各抒己見,有的說林海中綠的顏色實在多,有深綠的、淺綠的、墨綠的……通過充分地讀,并交流自己的感悟,學生真正讀透了文中的一個“綠”字。
2.自由閱讀,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最有活力的主觀狀態。沒有持久的興趣和熱情,學習就像生命里許多靈動的火苗變得暗淡了,所以在教學中給學生閱讀的自由,通過默讀、朗讀、分角色讀、自由讀、速讀、細讀、精讀等各種不同的閱讀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將語言文字與生活實踐結合,使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結合起來。比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自始至終的融入了讀,且每次讀的要求都不同,讀的方式也是多樣化,或引讀,或學生自讀、激情地讀。學生的讀,又有集體讀、分組讀、個別讀,還有默讀、小聲讀,盡量擴大學生讀的面和讀的質。這樣使學生的語言、思維都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對邱少云那種為了戰友的安全、為了戰斗的勝利,自覺嚴格遵守紀律而英勇獻身的偉大精神和鋼鐵般的堅強意志有深刻的認識,并受到了深深的感染。
二、自主——閱讀教學的有效方式
閱讀作為教學中的主線,它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新課標主張,將研究性學習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提倡跨領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讓學生綜合地學語文用語文想語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整合教材,吃透課文,把握重點,配合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把課文及讀本的文章作品,真正當作閱讀材料,采用分析性閱讀或感悟性閱讀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比如《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學生必須在課前閱讀大量的有關知識。在教學本課時引導學生多讀課本,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包括自讀、選讀、同桌互相讀、小組讀、全班讀等閱讀方式以讀促學、促悟,明白課文說明“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同時達到教育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閱讀積累——架通習作的有效橋梁
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常是:“先指導,再作文”。強調老師的主導,過多強調“作文技巧”,讓學生時常感到腹中無物,頭痛萬分使得作文“千篇一律”,也使作文教學陷入困境。要想改變這種困境,提高寫作水平,除了閱讀之外,沒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捷徑。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就文章積累的作用這樣說過:“現在有200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海里了,雖然我對其中任何一篇都沒有很好地研究過,但這么多的具體東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什么事。”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平時讀書少且不注意積累觀察的學生,一到寫作時,囊中羞澀,無東西可寫,難以下手。因此閱讀的積累作用在寫作中顯得非常重要了。寫作時文字表達的規范性、生動性、豐富性,是大量閱讀時積累語言、強化語感的體現。寫作時思如泉涌、旁征博引、內容豐富,是因為在閱讀中獲得了自己經歷不了而又十分豐富的知識。寫作時能以嚴密的思路深刻地剖析社會、感悟自然、理解人生,對于學生來說,是在閱讀中與許多智者“交談”過程中受作者的觀點、思路、思考等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結果,然后把結果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
四、閱讀——獲取知識的有效通道
1.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
在學習過程中,閱讀要眼睛看得快,盡可能擴大視覺的范圍,也就是由原來的一字—行地看書,變為一句一行地看書,由眼入腦,想得快。腦子要跟著眼睛的看進行思考,弄清楚眼睛看的文字說的什么,就能在短時間內閱讀較多的材料,獲取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2.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
在閱讀過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會完全一樣。比如《烏塔》一課,有的學生認為烏塔還小不應該旅游,這樣太危險;有的學生認為只要做好充分準備,烏塔可以一個人旅游,這對她今后的成長會有好處……這些看法和想法,因為是自己思考、感悟所得,就是自己的見解。要做到閱讀有自己的見解,應該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獨立思考。
3.閱讀能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
學生通過閱讀同作者交流時,就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體會作者說了什么及表達的思想情感時,應該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例如讀《開國大典》時,就要經歷初讀——細讀——精讀——回讀這幾個環節,通過默讀、朗讀、誦讀,頭腦中自然會產生畫面,仿佛自己身臨其境,正在與三十萬 人一道參加開國大典。這樣一來,當讀到“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時,那種激動、自豪的感情便會油然而生,便能情不自禁地同作者那樣發出感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升騰起對新中國無限熱愛的感情。學生通過閱讀,能把體會到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同時又能加深對文章思想情感的體會。
總之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既是傳承又是發展和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將不斷地探索,讓把閱讀教學之光點放得更大、射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