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蘇州市教育局根據本地的教育傳統和教育經驗推出了“蘇式教育”和“蘇式課堂”。那么什么是“蘇式課堂”呢?“蘇式課堂”又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本文以著名文學家同時兼任校長的姚敏作品《北風和小魚》為例,從三個方面進行科學的分析:化繁為簡,以通俗的語言表達作者的心聲;簡中求精,直擊要害切入讀者心靈;妙用口訣,提高文章的可讀性和豐富性。
【關鍵詞】“蘇式課堂”;語文素養;化繁為簡;簡中求精;妙用口訣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提起蘇州,除了擁有豐富的電子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聚集地以外,蘇州園林、昆曲小調等等特有的民族文化也讓人贊嘆不絕。那么提到“蘇式課堂”,自然會想到府學千年、優樂文正等具有蘇州特色的教育方式。蘇州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我們實踐和研究。
一、在“說”上用心思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教學服務的最大人群,一堂課的根本目的在于啟發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通過文章或段落教導學生,從學生內心深處給予灌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老師在朗誦完《北風和小魚》后,以“和”字展開敘述。“和”字在課題中起到連接的作用,同時也交代了文章的兩個主體處于并列地位。詞性和作用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所以教師一般在這個環節中就是一帶而過了。通過實際舉例,讓學生對“和”字的理解和運用也就輕車熟路了。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所說,學生絕不是“空瓶子”,擰開瓶蓋,老師將各種知識、各種自己的理解一股腦地倒進去就可以了。“學生是主體”,是有生命和思維的種子,本身就具有萌發的本質,作為教師,需要給予合適的培育和護理,才能讓他們長成稻谷、鮮花、蔬菜各種不同的對社會有益的物質。老師說到“給予合適的培育和護理”時,學生一只只小白手高舉起來。這樣一來,運用一個“和”字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緩解了課堂中緊張的學習氣氛,以后的學習就更加主動,更加具有效率了。通過“說”來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在“讀”上做文章
(一)朗讀詞語 ,橫讀豎讀 ,各得其妙
首先,豎著讀,(第一列)北風、青草、梧桐、鳥兒,學生通過閱讀發現這些詞語都是寓言故事中的元素,學生在剛接觸這些詞語時,可能會覺得比較簡單,因為詞語中的文字都是比較熟悉的,但是經過老師點評后,學生們就會發現其實讀詞語的方法也有很多。然后,老師糾正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的錯音,并教授學生如何讀后鼻音、兒化音、翹舌音。(第二列)吹一吹、變了顏色、落了葉、躲進了窩,雖然與之前的北風、青草都是詞語,但是第二列的這些詞語也是短語,因此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停頓以及節奏,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了”“一”的輕聲讀法,并且注意對“一”的練習(看一看、聞一聞、拍一拍……)。學生通過對兩列詞語的閱讀,加深了對兒化、輕聲讀法技巧的印象,但是也因為難度加深,要求學生必須靜下心來仔細體會它們的不同之處,從而更好地掌握閱讀技巧。再次橫讀詞語,并且要求學生加入動作和表情,學生讀:北風——吹一吹,青草——變了顏色,梧桐——落了葉,鳥兒——躲進了窩。學生在橫讀和豎讀的過程中感受朗讀的樂趣,從而愛上朗讀。
(二)朗讀課文,詩歌格式 ,新穎有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盡可能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要根據實際需求,適當地加入新的思路,在原有的朗讀基礎上,將普通的課文變成一首新體詩歌,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朗讀的節奏、停頓。學生在不斷朗讀的過程中,就會對課文的理解更加透徹。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表情、思想、語氣進行揣摩,盡可能將人物的特點表現出來,由于學生的年齡太小以及人生閱歷還不豐富,因此可能在此環節不能很好地將北風的狂妄自大充分地表現出來,在學生進行朗讀后,老師進行范讀,效果特別好,這遵循了薛法根老師提出的“語文教學要遵守常規,回到教學常態上去,不變也是變”。
三、“寫”上花工夫
在生字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漢字的偏旁部首,能按照筆順的順序用硬筆寫字,注意漢字結構,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漢字的形體美和神韻之美。老師用“和”“知”兩個字,先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來,再為大家講解:“和”“知”右邊都是一個“口”字,而且“口”字的大小絕對不能比左邊的部分大,否則看起來就會很奇怪。說到這里,老師又拿自己的臉為例,如果自己的臉長得和肚子一樣大,那么會不會看起來很奇怪呢?學生哈哈大笑,這樣一來,運用詼諧生動的語言和比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又讓學生牢牢記住這個字的寫法。再例如“木”與“禾”,學生在這種外形很相似的漢字中很容易寫錯,一旦形成錯誤的認知,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糾正,所以第一印象是重要的。老師在講解這兩個字時,讓學生們跟著念“禾苗小,要戴帽,木頭長,戴不上”。借助自創的口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又讓學生對這兩個形似的字有了深刻的區分。這樣的“學”才能快,這樣“教”才能樂,這就是快樂學習。回顧整堂課,教師要牢記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不能用自身年齡的認知來要求學生的認知。要采用一系列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習效率。這就是“蘇式課堂”的教育法則,是將蘇州的地域文化融合到課堂的教學方式,是不斷變化的、不斷求索的,要緊緊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將教育與時代潮流結合,才能讓“蘇式課堂”真正的系統化,真正推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陳學艷.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1).
作者簡介:顧輝輝,女,1980年生,江蘇昆山人,昆山市柏廬實驗小學語文教師,中小學一級教師。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