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宏 葉麗治
【摘要】隨著高效課堂模式的深入進行,“微課”的運用進入課堂,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嘗試從創設情境、細化目標、成效提升等角度設計《涉江采芙蓉》的微課群,旨在幫助學生自主、高效學習詩歌,達到高效課堂和教學相長的目標。
【關鍵詞】微課;創設情境;細化目標;成效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語文教學領域不斷出現“用微課改變課堂”的呼聲,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也經常舉行各種微課比賽,很多教師已經能較熟練地運用微課手段輔助教學。筆者所領銜的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在過去的一年里,嘗試在詩歌鑒賞教學中運用微課,在與詩歌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練習測試及教師點評等環節上制作了不少微課視頻,對詩歌教學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收到了較好成效。
一、微課在詩歌教學中的優勢
微課具有短(5—8分鐘視頻)、小(一個知識點)、精(教學內容精選)、悍(交互性強、功能強大)等特點,在詩歌教學中具有以下優勢:
1.教師對詩歌鑒賞的知識點講授方法單一,學生印象不深。如果利用微課,可以節省教師口授和板書的時間,教師可以更充裕地多層次多方面地介紹詩歌背景及手法,以及更好地進行師生互動,有利于師生之間更好的交流。
2.學生在詩歌鑒賞學習過程中,被動學習,自身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性不高。如果利用微課,學生可以更多自主性地學習,更好地通過微課內容,對課堂上和課外復習教師授課的重難點起到強化復習的功效,微課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
3.在一篇課文中運用微課群,可以有效提升詩歌鑒賞的整體能力,達到更深入理解詩歌特質的成效。
二、具體應用——《涉江采芙蓉》微課群設計
本文僅以《涉江采芙蓉》為例,談談在教學中的微課設計。請學生先預習詩歌,提出質疑。學生提出兩個有意義的質疑:(1)思考詩歌中的主人公,是男子還是女子呢?(2)為什么古人和我們不同,他們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財物,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草?
(一)創設情境,制作詩歌相關背景微課
為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更好地做到知人論世,本人設計了3個微課。(1)何謂古詩?制作了微課“古詩”的介紹。“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形成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專類名稱。并且發展為泛指后來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2)制作了《古詩十九首》中吟誦詩歌的視頻。找出名家吟誦本詩的作品,讓學生體味感受誦讀詩歌的魅力。(3)播放江南水鄉的代表曲目《采蓮曲》。
(二)細化目標,建構詩歌闡析性微課
在一堂課內要完成一首詩歌的教學,任務是繁重的,本環節是全詩教學的重點,通過設計的微課,可以讓學生盡快掌握相關知識,同時針對學生的兩個質疑設計多個微課,解答學生疑問,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學計劃。本人設計了3個微課視頻。(1)芙蓉意象的解讀。芙蓉就是蓮花,《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那么,蓮代表的是什么?高潔的君子之風。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荷花用來比喻意境的靜謐悠閑。由此可見:荷花在很多情況下被作為一種情感意象來使用,表示一種圣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2)解讀主人公的性別。采蓮者應為女子。第一,采蓮主要是女子從事的活動。第二,游子之求宦多在京師,是在洛陽一帶,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著“夫容”,而這是女子思夫的口吻。還顧者應為男子。因為“舊鄉”即故鄉,還顧說明此人不在故鄉,而漂泊在外,而為功名羈旅漂泊的定是游子無疑。(3)為什么古人送花草。我們現代人想表達愛意,什么值錢送什么,而古人和我們不同,“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他們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財寶,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草。我們熟悉的詩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看到路旁爛漫的山花,寫了“深紅山木艷彤紅,路遠無由摘寄君”送給白居易。《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維送別的時候是折一枝楊柳,因為柳通留,希望通過柳樹表達依依不舍之情。陸凱的《寄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
(三)提升成效,打造多元意蘊微課
任何學習都不是孤立的。建構多元微課,拓展學生的視野,重在提升課堂成效。此環節本人設計了3個微課。(1)同題材詩比較。制作《古詩十九首》中相同題材的詩歌進行對比。“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分析兩者的不同,寫100—200字的小短文。(2)品味寫作手法的異同。制作《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與本詩對比。談一談這首詩和課文在寫作手法上的異同? 異:所選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蘭澤”“芳草”等美好情景來以樂景襯哀情,而《庭中有奇樹》以樹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結句哀傷不止,而《庭中有奇樹》則自我寬慰。同:都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詩人對于花、樹的珍奇美麗極力贊揚,最后點明了全詩的主題。(3)制作了詩歌的提升意境微課。我們把《古詩十九首》奉為經典,因為它和所有不朽的詩歌一樣,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們的歡喜與惆悵,他們的遺憾與悲傷。無愧于鐘嶸在《詩品》中稱它為“一字千金”。
綜上所述,本人在《涉江采芙蓉》的學習中,開發設計了9個微課,本人將之放在學生群中,學生能用手機、iPad等觀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學生通過微課的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挖掘了學習的潛能,提高了綜合素養。這種知識傳授的模式備受師生的青睞,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