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人類在現實中所進行的各種實踐活動都有其一定的原型,各個學科都能在生活中尋找到原型,原型教學旨在探討教學新思路新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策略,再指導高中宋詞教學,尋找高中宋詞教學新方法,提高高中宋詞教學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原型理論;高中宋詞意象;原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原型與原型理論
在柏拉圖看來,這個相似“原型”概念的“理式”是由神創造的,是唯一的實體,其他萬物都是由這一完美的理式派生出來的,充滿宗教色彩,而榮格認為原型是典型的領悟模式,人們無論在什么時候,只要遇見意義普遍一致且反復發生的領悟模式,就是在與原型打交道。原型理論是對原型的研究總結,是在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形成的,是人類文化積淀的結果,以一種共同意義的領悟模式來進行實踐,理解新事物。
二、原型理論指導下的高中宋詞意象教學
高中宋詞許多意象重復出現,從目前課本的選排來看,古詩詞特別是宋詞在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所以宋詞教學意義重大,詞中意象豐富,意象成了詞人抒情媒介,也是詞的重要構成部分,于是本文從意象入手探討高中宋詞的教學方式。以現行高中課本為例整理了意象分布情況如下:
對以上表格進行歸納總結可以看出:
水(3次):《望海潮》《雨霖鈴》《念奴嬌·赤壁懷古》
酒(5次):《望海潮》《雨霖鈴》《念奴嬌·赤壁懷古》《醉花陰》《聲聲慢》
風(6次):《望海潮》《雨霖鈴》《定風波》《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醉花陰》《聲聲慢》
月(2次):《雨霖鈴》《念奴嬌·赤壁懷古》
柳(2次):《望海潮》《雨霖鈴》
黃昏(2次):《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聲聲慢》
菊花(2次):《醉花陰》《聲聲慢》
雨(3次):《雨霖鈴》《定風波》《聲聲慢》
鴻雁(2次):《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聲聲慢》
這些意象是高中宋詞中出現次數較多的意象,從中能夠看到宋代詞人對于意象選擇的一些傾向。于是我們便能利用原型理論進行教學。
據前輩學人對流行的《唐詩三百首》的抽樣統計,其中月的意象就有96處,幾乎每三首詩就有一處,更是居各種意象之首。還有比如以酒為原型的開拓出各種情景,酒是醉人的,麻痹神經,能使人暫時忘卻煩惱與憂愁,于是從古至今變成了眾多詩人詞人抒情載體,在宋詞中也有很多詞人都以酒為原型開拓各種場景,為載體寄托內心情感,在《望海潮》里就能衍生為醉酒之態,而在《雨霖鈴》里便是酒醒之樣,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里便是“一樽還酹江月”的釋然姿態,滿懷詞人的泰然與豪情,于是這里的酒便以原始酒的特點里生發出詞人的情感,以及在《醉花陰》里的“東籬把酒”的滿載愁緒的酒,還有《聲聲慢》里的“淡酒”,這些意象都是以酒的特點原型開拓生發出新意象,于是教學便能以總結基本意象特點出發來教會學生把握新意象,于是以酒為例便能說明各種酒的意象都是帶著原生酒的特點來表情達意的,《望海潮》的醉酒,為何醉酒,必是掌握酒之消愁特點,借酒消愁,于是便能大致了解該詞基調,憂愁,依此類推,但凡在詞中出現的酒,就能以酒特點為原型來理解情感,眾多基本意象大致都能采取相應方法來理解,動物作為意象出現在宋詞里時,也具有奠定詩歌基調的作用,“寒蟬凄切”的蟬鳴;“風急天高猿嘯哀”的猿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鶯燕;“楊花落盡子規啼”“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規啼和同類異名的杜鵑“杜鵑聲里斜陽暮”“望帝春心托杜鵑”……這些意象一方面在詩中烘托氣氛、渲染情感,另一方面在不斷形成一定的特定意義。原型教學意在指導學生學會調動經驗與想象,學會舉一反三,一個簡單的酒出現在眾多詞作中,如何舉一反三就在于是否能掌握以基本酒的特點為原型來理解,這也正是原型教學意義所在,拋卻每首詞作的復雜分析,從原型入手理解,學會歸納與范疇化,于是對于熟悉或者是陌生的詞作的鑒賞教學便能有所進展。
三、結語
但是詞作中的各種意象并不是孤立的,它們通過詞人的言語組織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在對意象進行原型分析后應當將多個意象整合,再加之以想象帶動學生理解詞作,對于陌生意象更應教會學生從熟悉物象入手進行理解,學會尋找原型,尋找理解的“根”,此種尋找產生于在對外在世界的發現中實現的。人每發現一個新事物,就意味著在自我中誕生了一個新的器官。原型意義更在于對現實世界原型的發現與掌握。原型教學的效果還可以在對詩歌有規律地大量接觸中獲得。從這些詩中不同意象獲得不同的意義,大量地接觸同樣也會有顯而易見的幫助。因為這些作品本身具有共通的模式,意象的形成有共通的模式,也就是說有基本原型可循,學生可以從中找到它們的原型,正確地感知新意象。詩歌中運用的某些反復出現的意象,經常傳導著共同的情感體驗,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如果留心的話,可以總結出其中的某些規律。
如弗萊所說的“原型”,即一種典型的、反復出現的意象。由此對于這些詞中具有規律性的意象,應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總結摸索,內化為個人的審美圖式,成為一種能力,原型教學的意義正是在于尋根,從源頭出發進行分析解讀,從熟悉中了解陌生,利用原型理論對宋詞教學進行指導正是為謀求解讀的新方法,意象對于構成完整作品意義重大,于是從意象入手,從原型物象入手成為解讀新思路,原型理論對宋詞教學的指導意義更在于,古代作品對于我們充滿陌生與不解,于是從以熟悉物象為原型去解讀古代詞作中的陌生意象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并不斷開發學生心中的原型,教會學生利用原型去理解新意象,消除陌生感,拉近原型與陌生意象的距離。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2]楊義.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維[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
[3]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榮格.神話一原型批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高慶穎,女,1994年生,閩南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教學。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