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爾夫體驗教學法包含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它不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點,而是通過肢體、聲勢、律動等引導學生去感受音樂、表達情感。筆者以教授《捉迷藏》為例,通過音樂導入、聆聽、學唱、拓展等環節,講解奧爾夫體驗式教學法在音樂課堂中的運用,并展現其顯著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奧爾夫教學法;音樂課堂;教學運用
奧爾夫教學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廖乃雄老師最先引進中國,并且是迄今為止發展最好的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的精髓,在于它以學生為主體,注重過程并培養孩子的審美體驗,這與新課標的要求相一致。因此我們在音樂教育中,應該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讓孩子能夠在動中做、做中學。筆者在教授《捉迷藏》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借鑒奧爾夫教學法,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 通過節奏的感受與模仿,體會節奏的韻律感
鮮明且突出的節奏是奧爾夫音樂風格的特色,節奏是構成音樂的主要要素,也是推動音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捉迷藏》這一課中,附點節奏便是這課的難點,也是推動這首歌曲的重要因素。因為有了附點節奏的存在,使得這首歌曲富有趣味性,讓人們仿佛感受到四季娃娃正在愉快地玩著捉迷藏游戲;也使得這首歌曲更加有推動感,像是帶動著我們,隨著音樂一起,經歷了一年四季的輪回。
通過提取“基本節奏”,按節奏朗誦童謠或兒歌,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接著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地變化,這也是奧爾夫在節奏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捉迷藏》這課中,可以通過“節奏模仿”進行導入——四.季娃娃歡.迎歡迎歡.迎你們來.做客--,引導學生充分感受附點節奏的節奏韻律。
通過節奏模仿,使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體驗附點節奏,從而掌握附點節奏。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學習的過程。學生一開始是否知道附點節奏并不重要,機械地“噠噠噠”讀節奏以及劃拍也不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但通過教師自己編創童謠、歌詞、動作等方法,將知識點由抽象轉化為具象,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并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朗讀出來。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區別附點節奏以及八分音符節奏,進而啟發學生總結附點節奏的規律,最后再告知學生“帶有附點的節奏、將所依附的基本節奏時值延長一半”的節奏稱之為附點節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模仿、律動、總結之后,便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點,并且容易牢記。
二、 通過體態律動,體驗歌曲的情感、旋律、節奏
體態律動是奧爾夫教學中感性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伴奏下,身體相應地做出適當的反應,從而訓練學生的節奏感以及音樂情緒對比的感受。
在《捉迷藏》這課的聆聽歌曲環節中,教師不僅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同時注重在每一遍的聆聽中讓學生帶著不同的律動去感受音樂。例如,在初聽歌曲時,引導學生帶著三拍子的“聲勢律動”進行聆聽;在聲勢律動中,教師采用拍手、拍肩膀、拍腿、跺腳等方法進行示范,要求學生需仔細觀察動作變化并模仿。在這一過程中,既增加了聆聽歌曲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引導了學生在律動中體驗到了這首歌曲的節拍以及三拍子的強弱規律。通過這樣的“動”,將其帶入歌曲的學唱中,學生便會不知不覺地帶著“強、弱、弱”的韻律感,從而使歌曲聽起來富有圓舞曲式的感受,間接地達到了這首歌曲的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無需用太多的語言去告訴孩子們“什么是圓舞曲”“三拍子的強弱規律是什么”等,學生便能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這就是奧爾夫教學法的魅力所在,它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掌握知識。
三、 通過即興編創,展開想象,解決難點
奧爾夫教學中有個永恒的主題——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潛力,激活學生的創造力。這就需要教師能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并鼓勵其多探索、鉆研和發現,創造屬于自己的音樂。
在教授《捉迷藏》這課中的“感受附點節奏”時,教師通過對比示范唱,引導學生發現附點節奏在這首歌曲里的重要性——使歌曲富有趣味性以及推動感。而在這一過程中,有學生發現,可以通過舞步(即一只腳的前腳掌踩地,并停幾秒,緊接著另一腳迅速踩地,如此循環)來代替附點節奏一長一短的感覺。該生說:“這首歌給我們的感受是快樂的,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我們就會想用我們的肢體來表達我們的心情,我們就會想跳舞。”因此他想到了當我們在唱歌時,也可以配上我們的舞步,同樣,用我們肢體語言來輔助我們能夠較好地掌握附點節奏。在這一過程中,該學生的想法不僅僅是奧爾夫教學中的體態律動,更是奧爾夫教學中所追求的即興與編創。由此讓我們領悟到,在課堂中給學生一點啟發、一點引導,學生常常會創造出許多意想不到而且好用的方法,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
四、 通過合作表演,豐富音樂形象
我們的音樂教育不僅要教會孩子們唱好歌、欣賞曲子、創造屬于自己的音樂,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從歌聲中懂得熱愛祖國、熱愛社會、熱愛校園、熱愛身邊的人,使孩子在音樂中得到品德教育并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奧爾夫教學也關注了社會性的原則,鼓勵學生通過合作、探討和交流來完成音樂活動。因此,在學會了歌曲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如何更好地表現四季娃娃在玩捉迷藏的情景。孩子們展開想象,有的從歌詞中入手編創動作,有的從生活經驗中尋找編創靈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多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美,還能夠鼓勵孩子善于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靈感與靈感間迸發出的火花,培養孩子合作、交流的能力,讓他們無形中感受到團結合作的力量。
在《捉迷藏》教學中,作者通過體態律動、節奏訓練、合作表演等方法激發學生潛能,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和美的享受。通過運用奧爾夫教學法,啟發教育者在教學中,應不拘泥于傳統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動中學、做中學、玩中學,從而學有所趣、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董騫.“音樂教育回歸兒童生活”——淺談奧爾夫音樂教育[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01).
[2]趙贊.奧爾夫教育是真正的素質教育[J].黃河之聲,2013(11).
[3]張真真.對我國音樂新課標與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共性的解讀[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8).
作者簡介:郭楊裴,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集美區灌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