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對教育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國內的各個職業院校開始重點發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那么對各大職業院校的教師心理問題研究成為本文研究的一個重點。只有不斷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的建設,才能提高院校的教學質量,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出專業性和技術性非常強的大學生,這樣會比較容易與企業進行零距離對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職業院校教師
一、 引言
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直接會影響到學生們的心理健康,也會嚴重影響到院校的教學質量,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對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問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研究報告的背景以及意義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各大職業院校對教學質量的要求當然也是越來越高,這樣無形中會給院校的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久而久之,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會越來越突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要求的是教師要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授予給學生,要將理論和實踐落地結合授課,如果教師的心理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那樣會嚴重影響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育模式,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教師心理素質好壞的一種體現,從職業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就可以判斷出該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但是社會壓力的增加,會導致很多職業院校教師的心理素質變得很差,這樣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因此,國內職業院校普遍存在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是很好,我們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心理問題進行研究。
三、 調查狀況
1. 研究對象
為了能夠得到研究報告的準確性,我們主要對某一所職業院校進行數據研究調查,主要的方式是在該院校發放一些調查問卷,把我們想要了解的問題直接呈現在調查問卷上面。本次調查主要發放了350份調查問卷,回收了350份,回收率是100%,有效調查問卷是350份,有效率也同樣達到了100%,其中,男教師調查人數為150人,女教師調查人數為200人。
2. 研究方法
前期主要是讓教師進行匿名填寫調查問卷,根據填寫的有效問卷進行回收,運用的方法是國際SCL-90的測試心理健康表,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測試:抑郁、人際關系、強迫、軀體化、敵對、焦慮、偏執、恐怖和精神病以及其他的相關項目總共達到九十多個項目,通過這些方面的數據測試之后,可以清楚地研究出職業院校教師最近一段時間的心理健康狀況。
四、 結果統計分析
數據結果統計分析
(1)根據數據調查研究顯示,這九種的健康狀況平均分在1.78,各種分因子癥狀分別均值表現為:人際關系1.86,強迫1.81,偏執1.96,敵對1.72,抑郁1.59,焦慮1.74,精神病1.42,恐怖1.38,軀體化1.37,其他項目1.47。各種因子發生的概率排序分別為:人際關系9.08%,偏執5.82%,強迫4.56%,敵對4.75%,抑郁3.89%,焦慮3.98%,恐怖2.12%,精神病1.99%,軀體化0.75%,其他項目2.86%。
(2)各分因子性別也是有差別的,其中女教師總均分為1.83+/-0.32,男教師總均分為1.59+/-0.56,陽性項目女教師的均分值為35.78+/-17.97,男教師均分值為34.16+/-16.32,我們可以根據調查數據清楚地看出,女性教師的要普遍高于男性教師。我們可以根據以上的調查數據分析研究得到一些結論,當院校一些教師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稍微嚴重的程度時,人際關系最先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女性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都比男性教師低得多,除了女教師在恐怖和人際關系的兩個方面會薄弱一些,其他的都和男性教師的差別不是很大。
五、 處理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問題的相應對策
1. 根據“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要求,提高教師教學教學質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首先要求的是職業院校教師要有扎實專業的教學技能本領,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是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只有教師的心理素質足夠強大,才能影響更多的學生。其次,院校應該多設置一些具有國際化的課程,讓教師多與國際化接軌,拓展思維領域,提高心理素質,才可以真正打造出符合企業要求的實戰課程。
2. 要不斷規范職業院校的教師管理規章制度
職業院校可以給教師們提供一個溫暖和諧的校園環境,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多給他們提供一些娛樂的文化活動,提高薪資待遇,這樣才能無形之中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這也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比較重要的一個內容要求。
3. 要不定期地給教師普及心理知識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給職業院校教師提供一個深入學習的機會,校方要多舉辦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讓教師們可以多學習一些緩解和調整心理健康方面的技巧。
六、 結論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只有院校和教師的不斷努力,互相配合,加強職業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建設,才可以為企業培養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柳友榮.教師心理保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王玲玲.有效學習的心理因素分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4(4).
[3]姚本先.心理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陳偲,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梧州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