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彬
摘 要: 隨著教育觀念的逐漸升級,高職體育教學已經得到了初步發展,從以往的技能體育教學到現在終身體育發展。由此可見,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不容小覷。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重視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改善體育教學現狀,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 體育素養 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 體育教學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搖籃,體育教學作為高職教育中的重要分支,由于教師觀念和教學手段等問題,整個教學形式存在弊端。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該重視學生體育項目達標的整體結構,不僅要以學生得到體育鍛煉為目的,更要從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的角度出發,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和綜合素質。
一、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的概念
體育素養是指基于人體先天的體育技能,再加上后天的環境和體育教育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其中包括體育行為、能力和意識及體育技能的總體水平等。新課程背景下,體育素養應該得到更加深刻的革新和變化,既要符合當代高職生的身體發展需求,又要和社會體育價值感相匹配。職業能力是指高職生在學成之后所從事的職業活動中必須具備的一種技能,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職業崗位散放光彩、脫穎而出,提高競爭力,還可以讓學生盡快適應當下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等。因此,高職院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使其符合企業應聘人才的標準和需求。
二、高職體育的教學現狀分析
(一)體育教學項目單一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多數高職院校在實施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都是以傳統的體育項目教學為主,其中包括球類教學和其他體育技能教學等,隨著這些項目能夠基本滿足學生鍛煉身體和提升體育技能的需要,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生的環境需求和個性化需要隨之提升,傳統的體育項目培訓已經不能滿足學生上體育課的需要,尤其對當代年輕人來說,傳統的體育項目過于陳舊和乏味,難以提升興趣和鍛煉的欲望,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煩心理,身體素質難以得到提高。
(二)體育教育被忽視
高職院校的教職人員為了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學生掌握完備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專業課設置得相當密集,很多院校一周只有一節體育課甚至更少,時常大約為90分鐘。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僅無法滿足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教師也無法安排完整的體育項目學習。甚至一些學生為了應付最終的績點考試才參加體育鍛煉,其他時間一般都用來自由活動甚至在寢室睡覺。學生和教師對體育課程的忽視,不僅嚴重削弱了體育課程應該發揮的效能,而且導致一些學生缺乏鍛煉,抵抗力下降甚至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1]。
(三)體育教育沒有突出職業技能培養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己任,技能教學直接與社會企業的崗位對接,技術專業的實用性和職業性越來越強。同時,為了強化高職生的體育職業技能,增加崗位的實用性需求,推進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需要計入工作日程當中。但是當前在實際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依然采取與本科院校無差別的體育教學形式,鮮少開展針對職業規劃的體育課程學習,學生在體育課上最多只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體育課程設置難以體現未來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方向。
三、基于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模式創新
(一)采取校內外一體化實施體育課程教學
現代高職院校想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就需要實現校企對接,促使產學研的結合和發展。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同時,伴隨著頂崗實習和教學實訓情況的出現,教師也要加強學生在體育課程方面的革新,及時調整體育課時和體育課程內容,強化校內外體育課程教學的一體化設計和管理,加強教師對校外學生體育技能的訓練和指導。例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科技,將實際的體育教學內容拍攝成視頻的形式,傳輸給校外實習的學生,讓他們跟著教師的進度在休息時間進行學習和鍛煉,從而真正形成校內外一體化的體育課程產學研模式。除此之外,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也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專業標準,設計不同的體育鍛煉內容。
如會計專業的學生,未來大多在辦公室工作,外出呼吸新鮮空氣或活動的時間很少,教師就可以在網絡上尋找一些緩解上班族疲勞的運動教學素材,提前就將腰部、腿部的鍛煉課程教給學生,從而使其更加適應辦公室環境;車間汽修專業的學生由于長時間要在狹窄的環境中工作,體育教師就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關節鍛煉活動,幫助學生提前鍛煉,以便在工作過程中舒展身體,提高體能素質[2]。
(二)依據專業特色實現體育課程分班教學制
現如今,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課程都是采取分班制,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班授課教師容易忽視學生的問題,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化管理水平,使學生在日后的就業中不斷提升綜合素質。但是一些院校過于依賴分班授課選項教學模式,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在安排體育課程分班授課的過程中大多選擇隨機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專業和感興趣的領域劃分選課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身體訴求,也沒有注重對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實際的選班授課制度中,教師要先了解每一個專業領域需要的體育項目類型,了解學生日后從事工作崗位的具體環境,根據特殊環境需求制定合理的體育項目。例如一些計算機編程類的工作,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瑜伽和太極動作,幫助學生在閑暇時間鍛煉,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幫助學生修身養性,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
(三)積極調整體育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推動教學進程的基本理論框架,但不同的教學觀念會提出不同的教學模式。我國傳統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一般以單一性為主,學生獲得的大多是體育理論性知識,教師沒有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為學生提供合理的體育教學實踐課程,長此以往造成了學生身體素質不達標,更難以符合崗位的身體素質標準。因此,在實際的體育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學會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設計符合學生身體發展和思想訴求的體育教學環節和項目,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內容。例如在體育課程中加入競技賽的環節,以籃球比賽為例,在學生較少接觸籃球運動的情況下,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籃球進框為標準,數量多的小組獲勝,可以得到二十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這種激勵性的體育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職業技能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針對學生的職業特色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
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在選擇體育項目的過程中,僅僅從體育課本中的單一項目截取部分內容進行理論講述,沒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職業特性出發,這樣不僅難以為學生量身打造合適的體育訓練項目,而且無法發揮出體育教學的作用。因此,在實際的體育活動安排中,教師要制定合理的體育課程學時,對本專業學生的身心訴求進行研究和整理,針對職業的特點設置既能發展學生體育素質的項目類型,又能防止職業病的鍛煉項目,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除此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具有趣味性的體育游戲,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身體素質[3]。
(五)改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體育考核是檢測學生體育技能是否達標的根本依據,必須建立完善的測評標準和評價機制。因此,最終課程考核的方式除了筆答和體能測試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與職業技能相關的體育問題,例如如何防止上班族職業病的發生?在汽車維修過程中,身體怎樣彎曲才能減少膝蓋的摩擦。這種針對崗位設定的實際考核問題,不僅可以對學生掌握的體育知識進行檢測,還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課上內容。同時,體育結課標準也不能指定得太過隨意,需要根據學生體育技能的掌握情況,制定合理的評價分類,為學生身體發展和職業訴求提供基本保障。
綜上所述,隨著課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高職院校傳統的體育教學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高職生的職業能力和體育素養導向。因此,在實際的體育課程設計中,高職院校教師需要給予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標準,依據專業特色實現體育課程分班教學制,針對學生的職業特色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改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使學生的身體素質符合企業的用人標準,促進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吳寶全.基于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探討[J].山東社會科學,2016(S1):325-327.
[2]胥博.高職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新校園(上旬),2017(11):141-142.
[3]冷志勇,孫增春,梁浩.探討高職體育教學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中的契合及其評價[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2,14(07):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