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利用“報紙”設計系列小游戲貫穿課堂,在游戲中區別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從而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游戲;人口合理容量;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通過游戲活動,感受并說出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三個概念的含義與區別;能夠結合具體案例分析該地區的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感悟人地協調觀。
二、 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如何理解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而難點為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三者之間的關系。
三、 設計思路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有效的游戲教學活動能夠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且能夠強化學生記憶,在游戲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因此,本文將嘗試利用“報紙”設計一系列的小游戲貫穿課堂以達到教學目標。
四、 教學過程
[新課講解]
(一) 游戲Ⅰ階段
拿出三張大小一致的報紙,組織學生分為3個小組進行“站報紙”游戲。
教師活動:1. 組織學生按小組進行“站報紙”游戲并記錄游戲結果,評出名次。2. 及時追問——如果把有限的報紙面積假設為土地資源,那此時的環境承載力是多少?環境承載力有什么特點?最多能站多少人?3. 導出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報紙同樣可以代表水資源、能源各種人類所依賴的資源,他們有各自的承載力,而在實際中往往用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環境承載力作為環境人口容量。
學生活動:參與游戲,思考并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以游戲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在游戲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明確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以及其關系。
(二) 游戲Ⅱ階段
準備兩組尺寸不一的報紙,用以代表一個地區人類生存所依賴的資源,例如淡水、能源等,讓學生將報紙卷起來插進事先準備好的用鐵絲網箍出來的兩個桶型支架上,比一比誰更快。
教師活動:1. 組織學生分兩組組裝各自的木桶。2. 提出問題——將假設要往這個桶里裝水,可裝水的多少受到了誰的限制?根據該種情況,如果對應現實中的某個地區可能是哪里?這里的資源會發生變化嗎?如何發生變化以及對環境人口容量有什么影響?3. 小結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全面分析,除了物質消費,文化精神生活消費以及社會分配制度也會對環境人口容量禪城影響。
學生活動:1. 共同協作組裝“資源木桶”。2. 找出本組各自的資源短板,嘗試對應到具體區域。結合具體區域分析資源即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之間的關系。3. 跟隨教師整體把握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以及問題不斷驅動學生深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木桶效應”解釋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通過結合具體區域,例如以色列的資源短板是水資源,但是它憑借著科技優勢,利用科技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利用淡化海水技術開源,一定程度上修補了資源短板,提高了環境人口容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明確“木桶效應”的原理,并且樹立環境人口容量是受綜合因素的影響,而且是會發生變化的觀點;教師小結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一方面是為了補充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為了及時鞏固知識。
(三) 游戲Ⅲ階段
重新拿出兩張大小一致的報紙,組織同學們在報紙A上站盡可能多的人,在報紙B上站4個人,并請余下的同學們做出選擇——如果要加入游戲中并且站得舒服會選擇站在哪一張報紙上?
教師活動:1. 組織游戲,并詢問選擇的理由。2. 繼續追問——報紙A與報紙B的情況是不是正好對應了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么?人口合理容量能夠準確計算嗎?
學生活動:積極參與游戲,并在游戲中體驗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別,通過語言表達出直觀的感受,思考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加深對二者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創設出具體的情境,由選擇引發學生對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思考,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兩者之間的差別并加以區分。
(四) 游戲Ⅳ階段
同樣仍是這兩張報紙,但這一次請同學們根據“站得最舒服”的目標完成游戲。
教師活動:1. 統計兩組的人數,詢問確定該人數的原因。2. 繼續追問——從中能體會到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什么特點?人口合理容量對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口戰略和政策具有什么意義?
學生活動:參與到游戲中來,體會人口合理容量的理想性、難以確定性,并分組討論人口合理容量對人口戰略和政策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引導學生思考、感受人口合理容量的理想性、難以確定性,并且通過分組討論將理論聯系現實,深刻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現實意義。
[課堂小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表格比較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關系。學生活動:回顧所學知識,根據表格所提供的要素填寫相應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比較,清晰地理解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聯系與區別,鞏固所學知識。
作者簡介:
林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