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摘 要: 愛與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兩大基石, 對個性成長和自我的形成有積極的意義。紅樓夢中的家庭環境很幸運地滿足了這兩個條件。但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富貴聰明如賈母,還是不能擺脫養兒防老的觀念,把家族的利益放在高于個人幸福的位置上,無視寶玉與黛玉的愛情,最終釀成一出悲劇。
關鍵詞: 《紅樓夢》 家庭教育 愛 自由
一、無條件的愛與心靈的自由的重要性
(一)愛與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兩大基石[1]
愛是父母的關心、溫暖、接納、肯定、包容,是希望孩子好,愿意為了孩子的好付出自己的努力。家庭中的愛表現為為孩子的成長搭建好的物質和精神平臺。讓孩子有美好的富足的物質環境,每個人的童年都該有一座園子[2]。還要讓孩子有溫暖安全的精神環境,父母通情達理,允許犯錯,能夠溝通。
心靈的自由是不用看父母的臉色行事,不用為父母的消極情緒負責,可以任性地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會有內疚和傷害父母的感受。
當孩子從心里感受到父母的溫暖,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時,會體會到深深的幸福感,生發出對生命的熱愛。
(二)愛與自由與個性的成長
一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的成長都有自己的規律。人的身體和心理的成長其實都是受外界制約的,可以說是不由自主地由遺傳和環境決定了的。比如身體,近一代人的身高比上一代人顯著要高。在心理上,外在環境好一點,成長得更順利。心理上的情結就越少,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多,人就越強大、越有力。能夠完成的任務就越大,能力就越強。如果外在環境比較差,心理上的情結就越多,糾結著的能量就越大,一個人越無力,表現出的能力越弱,而且消極情緒多,情緒不穩定。
(三)愛與自由與自我的形成
人生的目標是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僅僅是一個假性的自我。在父母的約束下,我應該這樣那樣做,用一條條社會規范把自己約束捆綁起來。這樣的孩子內心壓抑了太多需要,最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個人如果從小得到了足夠的愛與自由,自我與個性得到了良好的發展,長大后即使父母約束他,還是會遵從自己的內心生活。沒有自我的人常常會恐懼如果釋放自我,我會不會做很多出格的事情,特別恐懼自己內心有個惡魔。其實人的內心才具有真正的理性,是理性之源。
二、賈府中的家庭環境
(一)賈府的女性長輩
先從賈府中的長輩說起。賈府的孩子們平時吃飯游玩都是和女性長輩在一起的,很少和男性長輩在一起,尤其搬入大觀園之后。最重要的女性長輩是賈母、王夫人和邢夫人。
賈母是賈府地位最高的女性,她的情緒狀態和處事風格對整個家庭的氣氛起著決定作用。賈母出身富貴的賈家,深諳人情世故,很會享受生活,能創造生活中的美學。賈母不僅聰明,情商也很高,她有一種天然的人格魅力,和誰都不顯得高高在上,反而大家都敬重她,稱她為老祖宗。在《紅樓夢》中沒有見到賈母讓誰過不去,賈目所到之處,就像一縷春風,一片陽光,讓人溫暖快樂。賈母在子孫面前并沒有故作莊嚴,高高地端坐在寶座上,讓子孫們供著膜拜,而是很活潑隨性。正像賈母和劉姥姥說的,我就是個老廢物,每天和孫子孫女們玩玩罷了。賈母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要說委屈誰都有,賈母活了這么大歲數,肯定有很多委屈,但從來沒聽賈母提到過。正是因為賈母小事裝糊涂、大事明白,所以賈府的孩子們才在一片其樂融融的氣氛中長大。整個賈府的氛圍是歡樂的、溫暖的、包容的。
王夫人是大戶人家出身,從小吃穿不愁,物質和精神都是比較能滿足的孩子,所以長大后有著比較正常的情感和心態。對待生活是比較積極的,對人也是比較溫暖的。但是賈母的大兒媳婦邢夫人就不行了,出身寒微,稟性愚犟,唯知奉承丈夫賈赦以自保,次則婪取財物以自得。邢夫人物質上很吝嗇,精神上對繼出的兒女們也談不上愛,多是抱怨和指責,以及否定和漠視。所以在邢夫人的家庭中兒女們物質和精神都是受到剝削的。
因為有這樣的長輩和家庭環境,所以孩子們的生活自是吃穿不愁的,不用擔心衣食住行。精神生活也是豐富的,大觀園更是實現了精神解放,成了一個青春的王國。賈母平時帶著大家玩,享樂既高雅脫俗,富有人性的樂趣,又充滿了知識與智慧[3]。賈府還有家廟,可以解決信仰的問題。每逢各種節日家里就會請戲班子唱戲。人和人之間也是非常和氣的,姐妹都是知書達理的,可以說說心里話而不會覺得不安全。所以黛玉忙著戀愛和寫詩;寶釵忙著經營人脈;探春忙著理家,每個人都按著環境的要求和天性愉快地發展著。只有迎春不同。迎春小時候是在邢夫人的小家庭中長大的,長大后到嬸娘王夫人這邊來,過了幾年心凈日子。但是到王夫人這邊時個性已經形成。迎春的家庭環境是冷漠而混亂的,從小得到父母的愛太少,所以迎春的個性懦弱退縮,自我沒能很好地發展起來,命運也是最悲慘的。雖然賈母和王夫人對迎春是疼愛的,但父母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在關鍵問題上還是由父母說了算。別人對你再好,父母的影響也是難以完全排除的。
(二)賈府的孩子們
賈母和王夫人對寶玉是當作寶貝一樣,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整個賈府把寶玉都當成活龍一般。生怕寶玉生活上有什么不舒服,精神上有什么不愉快。所有人都愛寶玉,就連趙姨娘都接受了寶玉受寵這一事實。“小孩子長得可人,招人愛罷”。寶玉被周圍的環境無條件的接納,所以他對身邊的人也有一種溫暖和悲憫。
黛玉進賈府時已經是10歲左右,她的童年也是不缺愛的。首先她的母親是賈母最疼愛的女兒賈敏,在娘家時很有氣派,很有個千金小姐的樣子,她應該是個很懂得生活、很會生活的人。其次,林黛玉沒有兄弟姐妹,僅有的一個庶出的兄弟三歲就死掉了。父母親是把她當作男孩來養的,聊解膝下荒涼之嘆。黛玉在賈府時,曾感慨寄人籬下,想起在蘇州家里時,多少丫鬟下人服侍,凡事可得自專。黛玉的父親還專門為她請了西賓賈雨村,教她讀書。所以黛玉的人格是完整的,到黛玉進賈府時,她的個性已經形成,雖沒有親生父母,心理上還是健康和有力的。
寶釵也出生在一個很溫暖的家庭中。父母是極愛她的。寶釵的父親去世很早,但是當年在世時極愛此女,令其讀書寫字,較之乃兄,竟然高上10倍。寶釵的母親薛姨媽是賈府中王夫人的親妹妹,出身大家,自身修養很好,對兒子薛蟠有些過分溺愛,使得薛蟠不學無術,但薛蟠對母親和妹妹是極好極疼愛的。寶釵在家中很能做得主。因為哥哥不成器,母親有些不冷靜,薛家的精神支柱倒有些是這個年僅十幾歲的寶釵。寶釵勸哥哥學好被薛蟠沖突后,寶釵坐到薛姨媽身邊哭,薛姨媽和寶釵母女連心,撐不住也哭起來,然后安慰寶釵說,“我的兒,我知道你受委屈了!你若有個好歹,讓我指望哪一個?”(第34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里錯以錯勸哥哥》)。一個人受了再大的委屈,在薛姨媽的這番安撫下也會平靜下來,生出理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賈府中其他女孩子,比如探春、惜春,雖然不像寶玉那么受寵愛,但是也只是愛的多少的問題,賈母和王夫人都是愛著她們的,比如惜春會畫畫,探春書法很好,迎春會下棋。因為據紅樓夢的考證專家說,元春的丫鬟叫抱琴,迎春的丫鬟叫司棋,探春的丫鬟叫侍書,惜春的丫鬟叫入畫[4]。
(三)賈府孩子們的個性
寶玉、黛玉和寶釵基本上是沒有什么情緒疙瘩的,溝通暢通無阻,所以才會表現出出色的才華。賈府中的大小姐元春,雖然只在省親的時候出了一下場,但從她的言談舉止和形式風格可以看出來,她是一個通透的沒有情結的人。在親人面前,她并沒有做出一副安富尊榮的樣子,而是表達出了內心最真實的情感,這說明原生家庭對她來說是溫暖和安全的。
探春的情結在于她的生身母親趙姨娘,趙姨娘不僅是妾,而且是個人見人厭的人,經常找親生女兒探春的麻煩。探春的出身就像一個按鈕,一提到這她的情緒就不能穩定,所以遠嫁對她來說應是很好的一個結局: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去,到庶出的身份再也影響不到她的生活的地方去。惜春的情結在于她的兄嫂賈珍和尤氏。寧國府的賈珍做了很多不合倫理傷風敗俗的事情,在外的名聲很壞,讓惜春覺得很有羞恥感,這也是她最后選擇出家,與青燈古佛相伴的主要原因。迎春心理的情結就太多了,多到糾纏不清,理不出頭緒,只好聽任環境的安排,自己不再有任何主張。
孩子們的天性在大觀園里得到了很好的釋放。大自然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心情開朗,滋養人的心靈。大自然的很多現象還可以給人以人生的啟示。不管是寶玉的出家做和尚,林黛玉最后的焚稿斷癡情,還是薛寶釵的終身誤,探春的遠嫁,惜春的出家,都是自我完成的方式,從個人感受上都是幸福的。不論結局命運如何,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生活,都是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三、賈府中的教育問題與改進
《紅樓夢》中的家庭環境很幸運地滿足了愛與心靈的自由這兩個條件。不能給予孩子真正的自由。也許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富貴如賈母,聰明如賈母,還是不能擺脫養兒防老的觀念,把家族的利益放在高于個人幸福的位置上,無視寶玉與黛玉的愛情,最終釀成一出悲劇。
《紅樓夢》之所以經久不衰,緣于對家庭生活細節的描寫。作者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態度寫出了眾生相,其中那些優秀的小兒女們的心理情感是非常吸引人的。她們充滿了個性和智慧,是飽滿生命力的。催生這些情感的背景是來自父母親人兄弟姐妹的愛。人生有苦也有樂,只要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就是幸福的。
參考文獻:
[1]讀者[EB/OL].http://www.yxtvg.com/toutiao/5455779/20170620A08N5200.html,2017.6.
[2]李雪.愛與自由[EB/OL].http://blog.sina.com.cn/chinchila,2017.3.27.
[3]段啟明.論賈母[A].京華論從[C].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EB/OL].http://tv.cntv.cn/videoset/C32967/,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