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夏琦
摘 要: 維揚剪紙藝術作為揚州的地方文化之一,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價值。在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利用并發展維揚剪紙文化,既有利于發揮其教育教學價值,又有利于傳承和發展揚州地方文化。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探索圍繞維揚剪紙文化構建課程目標并實施課程,但目前其校本課程開發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關鍵詞: 維揚剪紙文化 校本課程 課程開發
揚州古稱維揚,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剪紙藝術的地區之一,其剪紙藝術在歷史發展中自成一派,被稱為“維揚剪紙”,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和藝術價值。但在信息技術時代,傳統文化藝術逐漸式微,維揚剪紙難逃時代命運。在新課程改革的當下,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體制,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維揚剪紙文化作為揚州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之一,現已被揚州部分學校重視并利用,其相關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意義。
一、維揚剪紙文化在小學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價值
(一)使學生了解、熱愛家鄉文化
維揚剪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了揚州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形成了獨有的風格和藝術技藝,但在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當下,其內在意蘊、表現狀態、傳承情況都初見被邊緣化。從校本課程開發的角度關注維揚剪紙文化,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和開發維揚剪紙文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兒童作為未來家鄉的建設者,只有對家鄉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有足夠的了解,才能產生真正的對家鄉的愛。維揚剪紙正是通過紙和剪刀這兩件最尋常的物品呈現與揚州、揚州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點點滴滴,構建相關校本課程,使學生從維揚剪紙文化的角度感受家鄉文化的內涵。此外,維揚剪紙文化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有助于學生增強情感共鳴,喚醒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知與情感體驗。
(二)豐富的教育價值
1.審美教育的功能
剪紙藝術作為一項民間藝術,根植于人民大眾的生活之中,千百年來以多種多樣的剪紙圖案展現了豐富的美,適應各個時代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美化著人民大眾的生活。學生在學習剪紙的過程中,感受到藝術之美,從而使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美化,精神生活得到豐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于美的感受力、鑒賞力,繼而促使學生自覺地遵循美的規律,發揮創造力。
2.發展完善學生的個性
從剪紙的技藝來講,主要是在紙上剪、刻、裁,通過“紙”這一媒介呈現剪紙者的技法和創意。我國勞動人民將生活和剪紙藝術相融合,使得剪紙藝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兒童作為初學者學習剪紙,較難掌握精細的鏤空剪刻方法,需要足夠的實踐和耐心,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沉穩的個性,并促進挖掘和開發學生的潛能和智力,啟發思維,張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的智慧無拘無束、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力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3.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本課程的開發一方面是為了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建立課程的三級管理體系。另一方面,開發校本課程,融入地方文化,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維揚剪紙文化作為維揚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將其融入校本課程之中,既能夠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感受維揚傳統文化的魅力,又能夠讓學生將日常生活和學校課程相聯系,充分體會家鄉文化、形成家鄉情懷。此外,在剪紙學習中,學生還能夠擺脫單純的課本、理論學習,通過動手實踐,增強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習積極性。剪紙課程不僅僅局限于校園、課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近生活,讓學生通過觀察,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剪”出來,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創意設計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有利于形成學校特色
為避免同質化辦學,學校都應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構建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是建成學校特色的有效途徑之一。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的構建可以依托學校所在地區的文化。如揚州市Y小學,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將維揚剪紙文化融入該校的校本課程體系之中,充分挖掘揚州地區的剪紙課程資源。除顯性課程以外,學校還將剪紙文化融入隱形課程之中——在學校的建筑、環境之中,處處融入剪紙特色,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充分接受揚州剪紙文化的熏陶。同時也形成鮮明的學校特色,并最終使學校辦學的整體水平得以提升。
二、圍繞維揚剪紙文化開發校本課程
(一)目標建構
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要設置課程的總目標。將揚州地區的傳統文化之一——維揚剪紙文化融入校本課程,其根本目的是傳承揚州地方文化,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為了使課程的框架更明晰,便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操作,還應將課程總目標分解為幾個相關聯的分目標。對于維揚剪紙校本課程而言,在知識和技能方面應讓學生了解維揚剪紙的歷史背景及相關剪紙技藝,從而對家鄉的剪紙技藝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過程與方法上,應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等方式,掌握基本的剪紙技巧及剪紙圖案的設計,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小小“民間藝人”,為維揚剪紙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讓學生通過對剪紙的學習,增強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自覺保護、傳承家鄉文化,并為維揚傳統文化感到自豪和驕傲。
(二)課程實施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階段,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加關注,防止課程在實施中出現偏差。
1.注意將剪紙校本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相融合。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在實施過程中可與其他學科課程相融合,相互彌補,從而實現課程突破。在剪紙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和美術、音樂、歷史等相關學科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學生可以通過剪紙作品呈現其他學科的學習成果,如用剪紙展示歷史小故事場景等,并配上合適的音樂等。這樣,剪紙校本課程的實踐可以從單一的教學轉變為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有助于強化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教師對“維揚剪紙”應有明確的認知。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必須對校本課程的內容有全面的了解和認知,從而保證教學質量。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前應系統學習“維揚剪紙文化”,掌握基本的剪紙技法和技巧。此外,教師也必須對維揚剪紙文化產生真正的認同。可以通過欣賞優秀的剪紙文化,搜集、了解維揚剪紙的發展歷程,感受揚州地方文化之美、之精、之獨特,從而在學生面前成為真正的維揚剪紙文化“代言人”。
3.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好動是小學階段兒童的特性,因此,剪紙十分符合小學兒童的特性。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強調維揚剪紙的特點和專門技巧,防止“地方文化”在實施中成為一個空殼,另一方面要注意剪紙融合了想象和設計,其發展歷程本身就是創新的過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剪紙作品。
三、推進維揚剪紙校本課程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對揚州地區開設有“維揚剪紙”校本課程的學校進行了調研。在調研中發現,推進維揚剪紙校本課程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課程開發教師及團隊自身對維揚文化的了解有限,導致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學校很難對這些教師進行大量的專門培訓,導致“知錯難改”的局面,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基于地方文化的新型課程,其課程設置、教學實施等環節可以借鑒的經驗本身就比較少。其次,課程實施形式較為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目前揚州地區現有的剪紙校本課程一般都以課堂教學為主,采用教師教授、示范,學生聽講、模仿,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枯燥,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維揚剪紙文化的發源地,揚州城中處處蘊藏著課程資源,學校和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近生活,讓學生真正從生活中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此外,剪紙藝術的教學只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勢必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彌補教學不足,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難以真正做到對維揚剪紙文化的傳承。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課程,其開發的目的之一在于傳承地方文化,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但在課程實施中,傳承的目的往往難以落到實處,學生對維揚剪紙文化的認識十分淺顯,這一方面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關,另一方面與教師對維揚剪紙文化的理解較為淺顯有關。
維揚剪紙是在地方文化中孕育出來的藝術之花,無論是構思、造型還是立意、取材等,都體現了揚州人民群眾對美和藝術的追求與感悟。然而,目前維揚剪紙藝術正面臨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遭遇生存危機,亟待采取措施對其進行傳承與發展。將維揚剪紙文化融入小學校本課程,既豐富了課程資源,又是對剪紙藝術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周遐.民問剪紙在初中美術校本課程中的開發與管理[D].蘇州:蘇州大學,2014.
[2]葉波.校本課程實施:從技術取向到文化取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2(06).
[3]陳盼盼,朱超.淺談民間剪紙在地方藝術教育中的傳承[J].大舞臺,2012.
[4]劉世民,王義寶.鮮活的生命力——從四川省C縣H小學的剪紙教學實踐看農村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08).
江蘇省揚州大學研究生科研(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基于維揚剪紙文化的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項目編號:XKYCX17_022)、揚州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基于維揚剪紙文化的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項目編號:X2017014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