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雷 孫振 侯俊劍 翟洪飛 張柳
摘 要: 創新精神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當今社會人才需求的必備條件。高等教育是為國家建設輸送人才的重要渠道。本文以高等教育模式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創新精神缺失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進行論述,著重分析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基于民主式課堂的特點闡述育人、教學、環境和培養模式四個方面。
關鍵詞: 高等教育 創新精神 民主式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教書育人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表明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書是手段:要因時因地而調整,結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等發展特點,提出新的教學措施;育人是目標:教書最終的落腳點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社會培養新型人才。其中創新精神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從事創新活動、產生創新成果、成為創新的人而所具備的總和素質[1],這種思維形成主要責任在于教育。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落后守舊,形式單一,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與美國的“開放式”教育和英國的“精英式”教育相比,缺乏創新意識[2]-[4]。這種現象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從江澤民同志到習近平總書記幾代領導人都多次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主要落腳點在于教育。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普遍采用應試教育和“一言堂”教授模式,使得課堂學習效果極不顯著。
本文主要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公平、平等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
1.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力度日益增加,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創新精神在大學生思維中的形成面臨巨大的挑戰,如圖1所示。
圖1 創新意識缺失示意圖
1.1大學生創新精神缺失的內部原因。
國家的強盛在于科技,科技的發展在于創新人才的培養,人才的產生主要在于教育。因此,培養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我們國家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經過近十幾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其中很多高校開展了一系列大學生創新能力競賽,比如大學生數學建模、高等數學競賽等活動,從問題的提出、抽象化處理、模型的搭建、產品的設計等諸多環節,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散和展示。但目前學生整體的創新素質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1發散思維主動性差。
目前高校學生都是長期接受“填鴨式”和“被動式”教育模式進行知識框架的搭建和填充,造成學生對陌生領域問題的研究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在課堂上,學生能很快接受老師所教授的內容,并通過課后習題或者答疑進行鞏固,但是對所學知識點很少具有懷疑精神,造成學生知識領域的掌握僅僅取決于教師傳授和引領的程度,大大降低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能力,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所說:“中國的學生注重分數,比較保守;外國學生注重能力,富有創新精神,這就是中國常常培養出奧林匹克知識競賽的折桂‘高手,卻怎么也培育不出諾貝爾大獎得主的根由了。”
1.1.2動手實踐能力不足。
從20世紀國家要求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其中“素質”的培養和提升主要依靠“手”和“腦”并用,著重點在于實踐。目前部分高校學生已經具備創新思想的意識,但創新活動需要掌握一定的設備操作技能和刻苦研發能力,一些學生缺乏實踐鍛煉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創新實踐活動明顯落后于創新意識,造成創新精神僅停留在認識層面,即“手”落后于“腦”,“實踐”低于“認知”。
1.1.3缺乏觀察力,創新意識少。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與初高中相差不大,主要采用講授制模式。學生在知識接受過程中對于知識點的選取通常采用“抓大放小”的模式,即重點學習結論部分,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推導過程往往忽略不計;對于方法策略的選擇,主要采用“避重就輕,避繁取簡”的方式,造成學習成果出現單一化、片面化現象。而且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很少分析計算過程因采用簡化算法而導致結果的誤差波動情況。由于學習的單一和被動,抵抗和排斥情緒普遍存在。
1.2大學生創新精神缺失的外部原因。
目前,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強盛,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最初傳統的教學模式“滿堂灌”、“一家言”現象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模式和理念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
1.2.1評價機制單一化。
創新精神具有四個方面的特點,即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性、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互補性和知識運用方法的可變性[5]。即創新精神不是簡單的知識疊加,更不是單一知識面的研究,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面和多重的知識構架,善于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演變過程。但我國從最早的小學教育開始,對學生優劣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分數層面上,雖然教育正在大力改革,大學階段有了一定的好轉,但在期末評優、評先方面,考試成績仍起著舉足輕重的分量。這種評價模式就像一根無形的指揮棒,使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局限于課本的相關重點章節中,知識面單一,實操能力差,很難激發學生主動打破老的套路,采用新的方法和理念闡述相同的問題。
1.2.2培養模式功利化。
目前大學生的培養模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專業領域的知識層面不斷鞏固和加強。學生在進入高校后,主要接觸到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科課,而對于創新理念培養和創新意識強化的相關課程甚是少見;其二,就業率和學生深造比例為評價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管理策略向本專業知識領域傾向,將部分學生壓制在本領域的知識學習中,短期見效快;其三,教學模式單一,在就業與晉升標準的評定下,一些高等教育的授課模式向初高中階段的方式傾斜,致使學生缺失主動性,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少,這種模式有利于專業知識的培養,但對創新思維作用不大,進一步加大思維的開發程度與專業知識儲備間的差距。
1.2.3培養環節漏洞多。
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學生、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共同努力,其中主要通過五個方面:1.改變授課模式,加強課堂與學生的交流,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的興趣;2.提高學生課下的學習能力,充分利用業余時間;3.遇到問題,師生共同參與,增強學習熱情;4.增設必要設施,強化動手能力,實驗創新實現從思想到物質的轉變;5.改善課程評分標準,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但目前高校很少能從這五個方面對創新人才培養進行全面地鞏固和加強,造成創新想法如曇花一現,進一步遏制和阻礙學生的探索性和創新性。
2.民主式教學模式的探討
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生、探索者。”教師作為引領者,主要任務是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在授課過程中給學生創造更多施展理想的機會和平臺。
民主式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摒棄傳統的講授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愛好,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由教師的“講”逐漸轉變成學生的“學”,學生成為授課的主體,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著重從四個方面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如圖2所示。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全面考慮問題,具備更加寬泛的知識面,能夠實時把控學習中出現的偏激現象。我們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民主式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強化教學效果,使學生在“魚”和“漁”兩個方面受益。
圖2 創新意識培養策略
2.1以“人”為本,為“人”而教。
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育是以人為本。要求在制訂教學計劃、培養方案、測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都充分考慮學生“人”的本性。當今大學生隨著入校時間的增長,個人的性格和閱歷都在發生變化,以剛入校的新生為例,教育對象都處于剛成年階段,心理方面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1)有主見,渴望被肯定和尊重;(2)心智還不完全成熟,特別是經歷了高中階段的高壓生活后,到大學很容易養成懶散和拖沓的習慣,對人生產生迷茫。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從學生的性格特點入手,以興趣愛好為切入點,運用專業技術知識加以引導,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愛好,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因為剛入校的新生,自身的想法和處理問題的思路都與老師有很大的差異,通過民主式課堂的平臺,使大家的想法得到展示和交流,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民主式課堂為學生提供了發展思路、發表想法的平臺,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創新興趣。
2.2創建和諧環境,營造創新氛圍。
民主式教學的最大優點在于充分發揮“公平”的含義,師生之間的芥蒂被淡漠化,隔閡被破除。學生對老師排斥和懼怕心理得到及時的消除。由于每個學生的生長環境、求學過程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造成每個人的性格和需求都不相同,因此采用民主式的教學模式可以使班級的管理和授教模式“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基于學生回饋的信號,隨時隨地調整固化授課模式,而且能夠迅速真實地捕捉到每位學生的需求和真實想法,使教學效果始終處于最佳狀態。
2.3開放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創造力。
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形式、教授的主體、采取的手段、教學的地點和考核的方法[6]。民主式課堂可以全方位達到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開放、自由和平等。其中通過教學理念的開放,使學生與老師處于公平交流的狀態,實現教學相長,增加思想交流的機會;教學形式的開放可以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授課主體的變化,轉變了“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實現了以學生“學”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采取的手段和教學地點的開放,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通過互聯網和高新技術查找相關資料和背景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核制度的開放,取消分數制的評價方法,不再追求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而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成果展示。
2.4培養質疑精神,鼓勵團隊合作。
通過民主式課堂,學生的真實想法和興趣愛好得到了展示,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可以增加相同愛好者之間的深入交流。通過不同思維模式的交流和碰撞產生的火花,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習知識的動力,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習實現了從點到線再到面的擴展;對彼此間的分歧處,可以憑借經驗和結論發表意見和采取措施,使得一個問題多個解或者一解可以處理多個問題,最終達到整個團隊的共同進步。
3.結語
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眾多環節支撐,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新世紀大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崗位形形色色,僅局限于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遠不能達到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民主式課堂主要在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包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理論和總結經驗。通過課堂對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將這種處理問題的行為轉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使創新精神處處有、時時在。
參考文獻:
[1]溫才妃.研究生培養十年嬗變:創新知易行難[N].中國科學報,2015-01-15(5).
[2]季衛兵.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價值誤區及其重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54-157.
[3]真虹.中美大學課堂教學比較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7(2):106-124.
[4]宋春燕,鄭文.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大學教學改革初探[J].現代教育論叢,2004(3):44-47.
[5]陳信存.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與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0(5):150-153.
[6]賈勇,李冬姝.面向創新能力培養的開放式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5(10):61-64.
基金項目:鄭州輕工業學院青年教師教學改革于研究項目;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成果(2017SJGLX041Y)。
通訊作者:孫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