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俊義
摘 要:《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當今基礎教育階段的首要目標,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這些規定,為教育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知識傳授轉向全程育人全面育人。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儒家經典篇目,儒家剛健有為的入世精神,貴德重仁的倫理價值觀,和核心素養的要求高度契合,對處于三觀形成關鍵期的高中學生意義深遠。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儒家文化精神,對開闊視野、啟迪智慧、規范行為、樹立正確三觀、提升道德素養、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儒家經典;核心素養;滲透
1 儒家思想的內涵及其時代價值。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來一直作為中國人修身立德的思想基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可動搖的核心地位。它給我們留下了崇尚道德的傳統,它的倫理思想精髓---“仁義禮智信”,在新時代我們可以理解為:仁----悲天憫人;義---鐵肩道義;禮---遵紀守法;智---勤學善辯,信---誠實篤信。儒家文化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剛健自強精神及其憂患意識,對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而不懈追求傳統的形成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在嚴峻的現實挑戰面前,我們尤其需要有儒家那樣強烈而深沉的憂患意識和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去扛起時代的重任,消除民族的和人類的危機,實現人類的崇高理想。習近平在與北京大學師生進行的座談會上,更集中引用了10余句源自以《論語》為主的儒家經典的話。比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言必行,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等等。他指出:“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這番話明晰地表明他對重拾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決心,也道明了儒家文化的時代價值。
2 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及2017版新課標的印發,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影響
2015年我國正式印發的《教育部關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養體系建設,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把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它既包括問題探究、解決、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也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特別是品德上的要求。就語文學科而言,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構成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
今年1月,教育部引發了2017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學科課程標準》。語文課標改變最突出,新課標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在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中,其中儒家經典部分內容更全、分量更多、要求更高,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對教學導向作用更明顯。
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要主動適應新要求,不斷革新教育觀念,。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信。在教學三維目標上適度傾斜并適當偏重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不斷強化育人意識,體現教育對人的發展的關注;要立足教材,傳承文化,堅守文化,樹立文化自信。以書香之氣熏陶內心,充分發揮語文育德啟智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習慣;將課堂歸還學生,重視學生的個體情感體驗,努力發展學生學習能力,激活他們的合作意識,發展批判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3 高中語文教學中利用儒家思想精髓培養學生核素養的策略
3.1 分類整合教材內容
人教課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必修選修共入選儒家經典作品23篇,對這些作品分類整合,有利于教師對儒家思想進行整體把握,并能結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在教學中加以滲透。如“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等警句表現其仁政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表現其家國情懷和憂患意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表現對學習方法的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表現其學習態度的認知;“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代表了儒家對形式內容并重的審美情趣。總之,教材中的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仁愛思想家國情懷和審美情趣,從這些燦爛文明中汲取營養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有極大的作用。
3.2 加強經典誦讀教學
誦讀是儒家經典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開展經典閱讀,可以實現培養“人格完善、全面發展的人,培養獨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全球視野的人,培養明禮誠信、講求信譽的人的教育目標‘(丁建剛《試論經典閱讀的目的和方法》)。具體做法:首先配合學校的“書香校園”建設,結合高考對默寫的考查,讓學生先誦讀大量的經典,實現經典閱讀“量”的積累;其次,在語文課前安排2分鐘,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學生全員參與;教學中倡導“長課短教、多讀精講”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初讀、熟讀、吟詠、背誦為步驟,通過吟誦、演講,分組背、個別背、接龍背、默背等學習游戲活動,為經典誦讀拓展更寬的路徑;再次,搭建平臺,展示成果。充分利用班級黑板報、校園電子顯示屏,開辟“古詩樂園”、“今日格言”、“精彩段落”等欄目;利用班班通人人通網絡平臺,上傳優秀誦讀視頻,投票評比,推出一批誦讀的校園“網紅”,讓學生真正愛上誦讀,并在誦讀中提升個人素養。
3.3 深度融合信息技術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素養成了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最重要的素養,是數字信息時代終身學習的必然要求。儒家經典千百年來被廣泛傳頌,不同時期不同人物對其解讀多如牛毛,網上觀點更是五花八門。在儒家經典教學中,教師的單一講解已經顯得不合時宜。因此,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由過去教師傳授知識變為學生主動搜索獲取信息,由老師確立討論主題,學生分組通過信息搜索、信息篩選、信息共享、信息評價等環節,完成問題的討論結論,最終在班班通人人通平臺上曬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主動性,獲取了比單純認真聽講更為全面的知識,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丁建剛《試論經典閱讀的目的和方法》
[2]吳偉明《中學語文教材中儒家經典選文及其教學研究》
[3]黃翠燕《經典誦讀對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