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五個方面談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學習;探究學習;小組合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習和探究的時間留給學生,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舞臺,讓學生在游戲中創造、在操作中感悟、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交流、在應用中體驗,并從中認識和感悟數學,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實踐能力,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一、在“玩”中創造
陳省身教授曾經說過:“數學是很有意思的科學,所以我給孩子們題詞‘數學好玩。”因此,教師要把數學課講得讓學生聽起來有興趣、有好奇心,需要將數學課堂教學寓于游戲之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例如,在教學“10以內加減法”后進行練習時,設計了拋硬幣游戲:(1)課前準備10個一元硬幣;(2)讓學生拋一拋10個硬幣,數一數正面有幾個,反面有幾個,并記錄下來,創造出一些加減法算式;(3)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補充完善,學生各自記錄自己沒寫出的加減法算式。這樣讓游戲走進課堂,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動,創造出10的加減法算式,不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還使得數學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做”中感悟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學生學習數學,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因此,教師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征,根據教學內容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從中感悟數學,建構數學。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分實物的基礎上得到了分數■,然后讓學生拿出長方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這張長方形紙的■,在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畫斜線的部分都可以用■來表示嗎?此時學生通過有效操作與思維活動的結合,深刻理解了■的本質意義。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不僅體驗到了學習中的快樂,感悟到了分數的本質意義,而且實現了思維的“再創造”。
三、在“問”中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動力。因此,我們要把問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發現、去探究、去創造。例如,在教學“分數與百分數的互化”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今天老師送給每位同學一個特殊的禮物……請大家帶著疑問去自學例題,然后提出問題。學生饒有興趣地自學例題,自學后有的學生提出“在分數化百分數中,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時,為什么要保留三位小數?”有的說:“在分數化百分數時,可不可以先把分數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自己最需要的,勢必將推動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究。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四、在“議”中交流
新課程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而小組合作拓寬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營造了寬松、民主的合作學習氛圍,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的互助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15-9”時,我是這樣安排的:(1)動手擺一擺,獨立思考,探索算法。(2)合作交流,小組內說說是怎樣算的,相互評議。(3)全班交流,每組小組長匯報是怎么算的。(4)集體評議。通過交流、評議,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學生可選擇適合自己而又比較簡便合理的算法,這種開放型、交往型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富有情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習實效。
五、在“用”中體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在教學中,關注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和實用價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尤為重要。因此,教師應多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聯系生活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用數學。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后,開展“小小商品”購物活動,我把本班學生分成四組,讓一組學生扮演小超市的售貨員,其他三組學生扮演顧客,到小超市任意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在購買活動中學生沒有感到學習的壓力,而是輕輕松松地體驗購物的步驟,掌握了人民幣的一些基本知識和簡單的加減計算。
總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有很多,關鍵在于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提供多種觀察、操作、思維及表達的時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每一位學生有所做、有所玩、有所想、有所提、有所議、有所用,自主地積累知識、獲得經驗、解決問題、提高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參考文獻:
[1]楊凱,宋曉光.學生有效學習與教師專業發展(小學數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喻平.數學教學的三種水平及其理論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2(1).
作者簡介:陳希明(1962—),男,懷寧縣秀山鄉中心學校一級教師,安慶市首屆小學數學學科骨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