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職實踐基地管理模式及運作制度中存在的問題:資金缺乏,校企合作趨于表面化,實踐技術隊伍與承擔任務不相適應。然后論述了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高職實踐基地管理模式及運作制度的探索與實踐: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確保教學設備的齊全與更新;建立互利共贏的工作室機制,構建校企經濟共同體;引入“雙師型”教師評價機制,健全完善基地考核激勵機制;整合資源,科學規劃,突出全方位人才培養。
[關鍵詞]產教融合 高職院校 實踐基地 運行制度
[作者簡介]蔡麗巍(1970- ),女,河南偃師人,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江蘇 無錫 214153)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高校創業實踐基地運行與管理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5JSJG535)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22-0110-03
一、引言
所謂產教深度融合,是指將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與企業的生產管理聯系在一起,學校和企業聯合開發具有產教特色的實踐課程,實現學校和企業的深度對接。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戰略,拉開了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序幕。為此,我國高職院校紛紛尋求與企業合作,創新教學管理模式,推行實踐基地教學,強化人才實踐能力培養。
放眼全球,在部分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校企合作已經成為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例如,實行職業教育 “雙元制”的德國,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得到了政府、行業、企業在法規、資金上的大力支持。縱觀國內,關于“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設原則、建設途徑等方面。例如,何燕、劉國聯等人認為,在高職院校中建立實踐基地有助于將理論培養與實踐鍛煉融為一體,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無縫對接,為企業輸送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良好職業素養的綜合型人才。李黎明認為,實踐基地建設應該堅持投資主體多元性原則、市場性原則、產學研結合原則、效益性原則、規范性原則、先進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林鋒、梁小婉認為,校內生產性實踐基地建設應當遵循“調研優先、理念先進、互利互贏和制度保障”的原則,其基本思路是“筑巢引鳳、優勢互補、校企聯動、產學合作”。江春然、張玉玲等指出,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內生產性實踐基地建設的運行模式有兩種:一是企業主導型,包括訂單培養型、企業贊助型、校方品牌型;二是校方主導型,包括承接加工型、技術推廣型、筑巢引鳳型、創業孵化型。就國內實踐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來看,產教深度融合的建設思路已經形成共識,但仍然存在不足。
二、高職實踐基地管理模式及運作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1.資金缺乏。(1)基地建設所需資金量大。實踐基地是實施實訓教學過程的場所,它具有學生受訓所需要的各種軟件和硬件要素,因此,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專業化設備設施的購買與維護。然而,資金短缺一直是困擾我國高職院校變革與發展的首要難題。(2)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是高職院校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但是一直以來,政府財政投入遠遠不能滿足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企業參與院校教學的自主性不強,主要原因是當前產教融合機制下企業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較多,無形中增加了企業成本。這種高投入、低回報的合作模式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企業不愿意為人才培養額外提供資金支持。
2.校企合作趨于表面化。近年來,我國各高職院校雖然紛紛建立了實踐基地,但是校企合作限于淺顯的表面,產教融合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不夠,導致校企合作大多建立在雙方自身短期的利益目標之上,缺乏長期合作的有效支撐。同時,花大力氣建成的實踐基地,也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相關管理和運行機制僵硬老化,發展的后勁不足。第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突出,使得學校在實踐教學部分缺乏與企業的主動交流與合作。第三,大多數院校的實踐基地僅僅滿足了教學功能,為教師教學、學生技能訓練提供基礎服務,而與企業、社會之間的互動有限。校企互動不足,導致學校教學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
3.實踐技術隊伍與承擔任務不相適應。首先,教師隊伍“重文輕武”。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大多是從高校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擔任教學工作,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對企業的工作流程、技術應用范圍以及人力資源要求并不熟悉,也不了解不同企業內部的運作環境與績效考核標準。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多囿于書本理論,照本宣科,導致企業對教師實踐教學的認同度普遍偏低。其次,實踐基地管理隊伍專業性不足。實踐基地管理人員在進修、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未得到學校應有的重視,這嚴重挫傷了教師承擔實踐基地管理與維護責任的積極性。
三、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高職實踐基地管理模式及運作機制
1.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確保教學設備的齊全與更新。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實踐基地建設的主要任務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在依靠政府資金扶持的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吸引企業、社會對實踐基地的關注與投入。借鑒企業組建的原理,依托實踐基地創設不同的引資項目,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而相關項目則需由資金投入方與籌建基地的組織方協商,共同開發,合理分配利益,實現利益共享;當個人和企業為高職實踐基地無償提供資金支持或物資贊助時,要及時給予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獎勵。除此之外,學校要建立專門的社會資金管理機制,將社會資本直接運用到教學設備的更新上,加強資金監管核查,妥善處理校內外實訓基地出現的各類難題,為教學活動提供堅實的設備支撐。只有將教學設備運用好,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掌握前沿技術,從而為企業培養適合的人才。
2.建立互利共贏的工作室機制,構建校企經濟共同體。《決定》中明確指出:“各地政府要支持企業建設兼具生產與教學功能的公共實訓基地,對職業院校自辦的、以服務學生實習實訓為主要目的企業或經營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等優惠。”高職院校應借助校企工作室這一平臺,加強與企業合作,了解企業需求,這樣才能使發展方向更加清晰明朗。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唯有引進企業的工作流程和人才管理模式,才能讓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更具方向性和針對性。企業為學校提供技術參謀和實踐指導,學校為企業輸送對口人才。建立校企工作室,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教師和企業各方參與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實現校企雙方的資源共享和成果共享。政府應對校企工作室項目給予免稅優惠,予以扶持。
校企工作室的建立,有利于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唯有與時俱進,深入社會和企業之中,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提升教學效果。校企工作室的建立,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社會需求現狀,從而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校企工作室的建立,降低了企業的人力資源培訓成本。總之,校企工作室的建立為產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必要條件,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
3.引入“雙師型”教師評價機制,健全完善基地考核激勵機制。首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專任教師存在理論能力強、實踐能力弱的特點,對企業的人才結構、專業技能需求、內部管理流程和考核標準等知之甚少。因此,必須對現有專任教師進行崗位培訓。高職院校只有在確保教師掌握企業相關業務技能和流程規定的基礎上,才能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調整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從而使專業教學真正為企業的生產管理服務。此外,要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還需對教師入職資格做出嚴格要求。高職院校專任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的一般素質,也要具有相關行業工作經歷,即擁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其次,健全教師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對于實踐基地管理要建立層次分明的責任體系,嚴格規范各項工作標準和考核指標。同時,建立健全績效考評體系,定期對基地建設與管理工作進行考核。引進現代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將教師參與實踐基地建設與管理、開展實訓教學內容改革、開發實踐訓練項目的情況納入個人績效考核內容,并對各院系所屬實踐基地的利用與開發情況進行綜合評估,針對成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以此激勵教師和實踐基地管理人員加強對實踐基地的利用與維護。
4.整合資源,科學規劃,突出全方位人才培養。首先,整合資源,實現共享。在高職院校中,資源共享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實踐基地的儀器設備和實訓成果;二是實踐基地管理經驗。一方面,學校要對公共資源實行集中化管理(統一委托管理中心)。其中,專業資源要優先滿足本專業的教學要求。使用單位可提前向管理中心申請,再由管理中心統一調配,從而滿足各方需求,實現資源共享,避免資源閑置或浪費。另一方面,學校要致力于信息化建設,打造統一的信息化平臺,建立數據庫,供全校師生學習、借鑒和參考。
其次,創新教學機制。在實踐基地的教學過程中,全面按照企業的管理規范和操作流程要求學生,并制定相關教學規范,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仿真的工作過程。將企業實踐作為教學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參考文獻]
[1]裴有為.對高職實驗與實訓場地建設及有效利用的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6(2).
[2]申東新,夏雪.高職院校企業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3]李堅利.高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