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產教融合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其中,產教融合政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縱觀40年產教融合政策的變遷,大致經歷了初步探索、創新發展及不斷深化三個階段。在政策變遷過程中,始終追求長效發展價值,推進多元主體合作參與,不斷完善“雙師型”隊伍建設以及不斷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之間的精準對接。展望未來,我國產教融合政策在制度化、法律化的基礎上應重點關注產教融合的聯動機制建設、治理模式創新以及激勵機制建設,進而不斷完善我國的產教融合政策體系。
[關鍵詞]職業教育 產教融合 政策 變遷 特征 展望
[作者簡介]肖靖(1977- ),女,河南汝南人,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河南 鄭州 450009)
[中圖分類號]G71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20-0005-07
職業教育是跨界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發展的核心要義。產教融合政策實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行業、產業與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融合,進而打破校企之間、生產與教學之間的壁壘,更好地實現職業院校教學與企業生產之間的對接。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進行了全面梳理,系統總結了產教融合政策的發展模式與經驗。故此,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系統總結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發展歷程,厘清職業教育與產業、行業之間融合的基本特征,對于未來完善我國產教融合政策具有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變遷歷程
1.產教融合政策的初步探索時期:1978—1995年?!拔母铩苯Y束后,社會百廢待興。許多肩負著生產建設重任的青年勞動者及一線職工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識與實踐技能,難以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轉變。因此,從改革開放伊始,就推進職業教育的恢復,實現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這是產教融合政策的探索時期。
第一,率先在技工學校中恢復職業教育。1979年,當時的國家勞動總局頒布了《國家勞動總局技工學校工作條例(試行)》,指出勞動部門所屬的技工學校的教學工作應該結合生產過程,通過教學與生產的結合來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保障實習教學過程,該政策還要求各地勞動局做好與技工學校學生實習的對接工作,各類企業要給予配合。這是繼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講話之后,以政府名義頒布的第一個促進職業教育恢復的文件。1982年,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教育職工管理委員會五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切實搞好青壯年職工文化技術補課工作的聯合通知》,要求各級企事業單位聯合職工大學、技工學校做好青壯年勞動力的職業技術補課教育。隨后,同年底,上述五部門頒布了《關于青壯年職工文化技術補課工作若干問題的補充意見》,明確了職工文化技術補課的具體形式:在職工學習形式方面,可以采取全脫產、半脫產、自學、夜校等方式;在辦學形式方面,可以實施企業單獨辦學、與職業學校聯合辦學以及系統內自主辦學等。這些措施盡管針對技工學校、職工文化技術補課等方面,但對職業教育的恢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產業、企業在教育中的地位。
第二,將職業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聯。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認為中等職業教育是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支柱、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強國的助推器。因此,該政策文件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個人與教育部門實施聯合辦學,探索通過多種形式興辦職業學校。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鼓勵中等職業教育實施校企聯合辦學,逐步走上產教結合、以廠養校的道路。1995年,當時的國家教育委員會出臺了《關于推動職業大學改革與建設的幾點意見》,指出要不斷強化職業大學與產業部門之間的合作,建立清晰化的校企合作形式;同時要求職業大學按照自身的辦學特色來發展校辦產業模式,由此通過專業與產業的結合來提升辦學活力,進而提升職業大學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加深產教融合的力度。
第三,鼓勵產業部門全面參與職業教育。1991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專科教育的實施意見》,認為企業、行業及產業部門是??茖W校辦學的專業、行業基礎,需要全面參與專科學校的教學及實踐過程,全方位地參與??茖W校的人才培養過程。該意見是我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的關于產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對產教融合的實施方式及內容做出了明確規定。同年,國務院召開了第二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并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要求企業積極參與各類職業院校及培訓中心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強化產教結合、工學結合模式;要求產業部門、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加強與各類職業院校之間的聯合辦學,探索多元化的聯合辦學模式。同時,要求職業院校在產教合作中的專業設置及學時安排等方面及時回應產業部門的實際需求。
2.產教融合政策多樣化創新時期:1996—2010年。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社會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數量、類型、質量有了更多或更高的要求,客觀上要求職業教育的結構、模式及類型不斷走向多樣化發展。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條件,在這一歷史時段,國家開始不斷對產教融合政策進行多樣化探索,大力推進政策內容及導向的創新。
第一,強化產教融合的組織布局創新。1999年,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指出,要強化教育主管部門對各類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逐步建立部門、行業、社會、教育部門共同興辦職業教育的局面。李鵬總理的講話透露,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需要行業、部門、產業等多方面的支撐。由此,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該文件作為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體制改革的現實意義,要求各級政府及各類職業院校大力推進其辦學體制改革,力爭形成政府主導、行業產業部門積極參與、社會力量多方支持的職業教育辦學新格局。2005年,國務院在其頒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在“十一五”期間,要不斷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格局多元化體系建設,進而最終形成政府主導、企業行業發揮主體作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立與民辦職業院校共同發展的局面。
第二,明確職業教育“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建設方向。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實施與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撐。盡管該法是一個總綱式法律文本,部分條款的規定較為粗放,但其部分條文的規定仍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例如,在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明確規定了職業院校及社會培訓機構應該聘請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能工巧匠來擔任兼職教師。此外,該法還對職業院校教師、學生到相關企業、行業進行掛職、實習等做了具體的規定,確保了師資隊伍建設中的產教融合。2000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落實職業教育法的制度安排,職業院校及社會培訓機構應該積極聘請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進而改善自身的師資結構,為產教融合提供師資支撐。
第三,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00年,教育部在《關于制定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中明確指出,企業可以按照自身發展的需要舉辦職業學校及培訓機構,鼓勵企業積極探索企業自主培訓功能的發展。同時還要求企業在自主培訓過程中不斷強化與相關職業院校的合作,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體系,明確訂單式培訓的操作規范與流程。2004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應該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的長效實施機制。同時還明確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產教融合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礎上探尋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改革。2008年,教育部職成司在其年度工作要點中指出,當前職業院校需要明確以就業為導向,加強與企業之間的產教合作,逐步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第四,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要求職業院校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體系,積極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為產教融合打下基礎。實際上,推進職業院校參與到產學研合作體系中,就是為產教融合注入了新的內涵。2004年的《若干意見》也明確了產學研合作的基本方向,即突出宗旨的服務性、就業的導向性、合作的互利性。隨后,2009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產學研合作的關系,系統闡明了產業、專業、企業之間的關系,要求以產業發展促進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職業院校依托于專業來舉辦企業或產業,通過專業教育促進產業發展,由此奠定了產學研三位一體式的發展方向。
3.產教融合政策深化發展時期:2010年至今。由于在前一階段就明確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形式、方向與內容等,凸顯了產教融合對于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2010年以來,深化產教融合成為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也是促進職業教育發揮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的核心問題。產教融合政策的不斷完善,為職業教育發展及未來走向奠定了基礎。
第一,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制度化建設。主要出臺了以下政策:一是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建設規劃》),明確提出了要建立以校企協同為基礎的個體技術技能積累模式,為校企協同育人的產教融合指明了方向。2015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對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模式做了細致的規定,特別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求職業院校的教學過程與區域性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保持銜接,產業部門強化對職業院校教學過程的指導、評價與服務,進而建設三位一體式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2017年頒布的《意見》再次重申了校企協同育人的宗旨、目標、實施方式及配套保障,為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做出了明確的規范。二是建立企業、行業融入職業教育的參與機制。2011年,教育部在《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中就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招生、教學、評估、監督、改革等環節做出了一定的規范,要求職業院校與企業積極開展基于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建設,明確了現代學徒制建設在校企協同育人中的主體地位,特別強調了企業作為辦學主體與受益者在職業教育評估體系中應占主導地位。2014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就產教融合的原則、校企合作的規則、企業主體作用發揮等問題做出了具體的規范,明確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具體介入方式與機制。三是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機制。2014年的《建設規劃》要求完善校企合作過程中的職業院校治理體系,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項制度及規則,通過制度與規則建設推進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融合。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并將其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典型工作。2017年,教育部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了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按照產業需求做動態調整的現實價值,要求將現代學徒制作為產教融合的一種典型機制,努力推進現代學徒制在招生、培養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推進“雙師型”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2013年,中共中央在《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就在于推進“雙師型”隊伍建設。同時,“雙師型”隊伍建設也是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關鍵。因此,推進職業教育的“雙師型”隊伍建設是促進產教融合的政策導向之一。具體而言,一是倡導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大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力度,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共建“雙師型”培養基地。二是完善“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2014年的《建設規劃》明確了職業院校師資定向培養體系以及強化“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辦法,明確了職業院校教師輪訓制度。三是落實職業院校教師聘任自主權。職業院校在用人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聘任企業、行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擔任專職、兼職教師。
第三,按照產業布局,推進職教集團辦學模式的發展。2010年的《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職業教育動態監控體系,將職業教育辦學數據指標納入各地的產業發展規劃,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產業結構調整與職業教育發展的互動體系。2014年頒布的《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鼓勵按照區域、部門或產業的需求建立相關的職教集團,發揮職教集團中的產業優勢,實現職業教育鏈條與產業鏈條之間的銜接,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提供平臺支持。2014年頒布的《建設規劃》對我國職教集團的發展思路、方式以及國際合作等問題做了具體規范。為了回應《建設規劃》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鼓勵中央企業、地方骨干企業、行業龍頭企業與職業院校組建職教集團,明確企業與職業院校在組建職教集團中的具體操作方案。此后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等政策文件均要求各行各業的重點企業加強與職業院校的聯合,共同組建一大批深度融合、特點突出,能夠銜接教育鏈、產業鏈、崗位鏈的職教集團,推進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
第四,探索共建共享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信息化發展體系。職業教育資源的信息化發展是促進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共建的手段,也是推進教育公平及產教融合的技術支撐。2017年,劉延東同志在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現代化座談會上指出,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信息化體系建設,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基礎,也是推進職業教育服務社會功能轉換的關鍵。同年9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了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的突出地位,鼓勵職業院校、企業行業積極參與構建區域性的職業教育信息化平臺,推進區域范圍內職業教育優質資源的共享共建。
二、改革開放40年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變遷的基本特征
1.在價值取向上不斷追求職業教育的長效發展。實際上,產教融合政策在改革開放伊始注重的是短期效率。職業教育在改革開放之初被界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產教融合政策偏重于其經濟價值的展示,將政策定位為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建設,提升社會生產力水平,適應國家對外開放的大局需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產教融合政策開始從注重短期效率到注重長效發展,從追求短期內的效率提升到注重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當前我國產教融合政策集中于“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以及“四個全面”的職教戰略,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過程中實現協同育人。在追求產教融合長效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提升企業、行業、產業等部門的主體地位與積極性,明確產教融合過程中雙方的供需對接,拓展產教融合的服務范圍及功能,實現產教融合政策的穩定發展。當然,在未來政策制定過程中,還需將產教融合與終身教育體系結合,將產教融合作為推動個體生涯持續發展及職業發展力的手段,使政策的覆蓋范圍、領域、深度等方面逐步發生變化,逐漸成為促進職業教育轉型的主導型政策之一。
2.注重倡導多元主體在產教融合中的參與。在產教融合政策的激勵下,逐漸形成了政府、行業、學校、社會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興辦職業教育的格局,充分發揮了各個主體的合力與優勢。職業院校在產教融合政策的鼓勵下開始注重辦學過程與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聯系;產業部門也意識到自身參與職業教育的職責與價值。參與職業教育的各方在政策的激勵下,發揮各自的優勢參與職業教育,對產教融合的組織、協同等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事實上,產教融合政策本身就倡導多元主體合作參與。通過產教融合,實現了職業教育教學鏈、產業鏈、人才鏈等方面的銜接,使得職業教育過程與人才培養、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等結合起來,延伸了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最終形成了由職業院校與相關企業主導的、按照契約或資產聯合起來的職教集團。職教集團的出現是產教融合政策發展的最高形態,是教育部門與產業部門融合的典型例證。
3.注重產教融合過程中的“雙師型”隊伍建設。推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始終是產教融合政策的主題之一。產教融合政策在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中,實際上就對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綜合性、融合性的要求。一方面,通過產教融合政策來激勵職業院校教師參與到企業、產業體系中,在企業生產、實訓過程中提升教師的實踐經驗及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產教融合來豐富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鼓勵建立一支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顯然,“雙師型”隊伍建設本身就是產教融合的重要內容。在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同時期的產教融合政策均突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明確了“雙師型”隊伍建設是產教融合的成果與手段之一。在不同的政策文本中,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路、平臺、制度、體系、機制等做出了系列規定,充分體現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在產教融合中的重要地位,也是新時期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制度基礎之一。
4.不斷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的精準銜接。產教融合本身追求的就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對接,對接程度精準與否,最終會影響政策執行的效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客觀上要求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實施精準對接。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僅體現在增長速度上,還體現在經濟產業鏈的延伸、經濟結構的升級以及產業形態的變革等方面。產教融合政策在不同時期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不斷調整,按照產業發展需求來調整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過程,進而保證產業需求側與職業教育供給側之間的對接與平衡,最終使得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人力資源改革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教融合政策是職業教育與產業對接的黏合劑與平衡器。通過具體的政策措施,可以改變職業教育需求與供給不平衡的局面,進而使得產教結合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主導形式及穩定的辦學聯合體。
三、中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完善的未來展望
1.未來產教融合政策應逐步法律化、制度化。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是保障政策持久穩定的基礎,產教融合政策要獲得持久穩定的效力,必須在制度化、法律化方面下功夫。對于我國而言,要將產教融合政策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常規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制定促進產教融合的專門法律規范。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專門立法的形式確立了產教融合各方參與主體的權責義務關系,提升了法律條文的規范性與可操作性,建立了產教融合的監督、考核與評價機制,進而實現了政策的法律化,獲得了穩定的法律效力。第二,出臺相關促進產教融合政策的實施文本??陀^地說,在過去40年間,產教融合盡管是職業教育領域的重要政策,但其相關內容及條款基本上寓于其他政策文本中,缺乏產教融合的專門政策文本。其他政策文本對產教融合政策的描述大多數是原則性、宏觀性及全局性的,缺乏可具體操作、可供量化與執行的政策內容。因此,國務院應在相關法律的指引下,按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制定可量化、操作性強的產教融合促進條例或實施辦法,以彌補法律的不足,豐富產教融合的制度內容。第三,積極完善產教融合政策的配套制度體系。產教融合政策本身是一項吸納性較強的政策,其制度建設也是一個綜合性的體系。除了自身的專門法律及政策文本之外,還需要其他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來保障、配套及協調,需要職業教育領域的制度體系達成一致,以推進產教融合政策的落實。
2.未來產教融合政策應更注重產教聯動機制建設。產教聯動工作機制是推進產教融合政策深入實施的關鍵,在未來的政策文本及導向中,必須將產教之間的合作作為其主要問題,如此才能避免政策變化帶來的合作形式及模式的不穩定??v觀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發展歷程,其間均經歷了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職業院校、學生等對方主體的博弈,充分體現了利益各方在這個過程中的合作與參與。從這個意義上看,產教融合并不是學校與產業部門兩個主體的事情,而是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廣泛合作乃至利益共享的事情;不僅需要國家法律的支撐,更需要將這種合作平臺體現在具體的政策文本中,進而便于在實踐中執行。故此,在未來的政策發展中,第一,強化政策文本的引導功能,突出產教融合的驅動效應,建立穩定的產教融合機制。第二,在政策中明確各部門在產教融合中的支持方式、具體措施、實現途徑等,構建外部驅動機制。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政策在引導中需要對多個主體的參與方式予以規范;產教融合聯動機制不是教育部門、產業部門的“自留地”,而是其他部門、主體的權利之一。第三,在產教融合政策文本中要鼓勵產教聯動機制建設的國際合作,注重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梢苑滦毡荆诖髮W、職業院校建立專門的產學研合作機構,專門負責產教融合過程的實施。
3.未來產教融合政策應側重于產教融合治理模式的創新。產教融合治理模式創新是確保產教融合能夠在實踐中落實的基礎。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產教融合政策應該側重于推進產教融合的治理模式創新,通過明確政策職責及完善職業院校的治理體系來促進產教融合治理的現代化。具體而言:第一,在政府方面,要積極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放管服”目標,明確政府部門在產教融合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堅持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確保產教融合過程中各方主體的利益與需求;堅持政府的服務導向,重視產教融合過程中問題的解決;堅持落實產教融合的監督約束機制,確保其治理模式的方向穩定。第二,對于職業院校而言,也要改進其在產教融合中的治理模式,實現行業、企業參與職業院校治理的多主體治理模式,進而從根本上調動外部力量參與職業院校治理體系,最終使得職業院校治理體系改革實現產教融合。第三,在產教融合治理模式創新中,還需要關注教師、學生、家長代表、職教集團、校企合作機構等在治理體系中的具體地位及權責關系,理順各個主體參與產教融合的參與渠道,確保產教融合中各個主體合力的發揮。
4.未來產教融合政策應關注產教融合激勵機制建設。從政策上完善產教融合的經費投入體系并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是推進產教融合的重要動力。因此,在未來產教融合政策方面,應側重于激勵機制的構建。具體而言:第一,完善政府在產教融合中的投入機制。政府投入是促進產教融合發展的關鍵,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均設有促進產教融合發展方面的專項經費。對于我國而言,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大政府對產教融合的經費投入是推進我國產教融合實踐發展的基礎。故此,在未來的政策制定中,應明確各級政府在產教融合中具體經費投入比例及經費分配機制。第二,以政策鼓勵來促進多元化的社會投資。吸納多元化的社會投資進入產教融合領域,不僅能夠建立穩定的經費來源,還能夠緩解政府投入的壓力,降低產業部門參與產教融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因此,未來的產教融合政策應側重于政策激勵,通過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產教融合過程,加大對產教融合實踐的經費支持。第三,完善校企合作的優惠政策。要切實推進產教融合,就必須制定可行的優惠政策來提升產業部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我國未來的產教融合政策體系需要關注相關優惠政策的制定,并完善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及執行性,確保政策順利落實。
[參考文獻]
[1]羅汝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制度學邏輯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6(16).
[2]姜大源.論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應然之策——關于《職業教育法》修訂的跨界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7).
[3]蘇華.關于深化產教融合、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8(2).
[4]王文,陳東蓮,方雷.基于產教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