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使課堂清晰有條理,并能突出重點,設置一條課堂主線,然后精心設置每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銜接,使課堂清晰順暢,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思維邏輯緊密相連,避免脫節斷層,在眾多的教學環節中做好以下課堂環境的銜接與過渡能有效增強課堂的流暢性,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過渡銜接;課堂導入;知識點;前后呼應
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現行課堂教育的重點依然在課堂的實效性上,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并不失課堂的華麗性,就要求教師必須注重課堂環節的細節處理,比如有效問題設置、亮點出現的時機、課堂條理的順暢等等。其中設置一條明確的主線,使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順暢,條理清晰顯得尤其重要,那就要求教師在課堂處理時對知識點的銜接和過渡要特別重視。
所謂銜接與過渡就是把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機地串聯起來,從一個環節順理成章地跨入另一個環節,環環相扣,思維邏輯緊密相連,避免脫節斷層,在眾多的教學環節中做好以下課堂環境的銜接與過渡能有效增強課堂的流暢性,讓學生迅速適應化學教學,有暗度陳倉之效。本文結合在平時教學中對于知識點銜接時幾種處理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共勉。
一、 課堂導入的過渡銜接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必要階段,主要目的是通過設置情景引入課堂知識。而一個好的導入不僅僅可以引入新的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往往關系著學生學習這一節課的效果如何。所以如何很好地導入一節課成為每一位教師需要斟酌的問題。
課堂引入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設置情景,在設計情景的時候我們會注重情景的創意性,卻往往輕易忽視情節與環節的銜接。比如在我們設計新課導入環節的情景時,有時為了讓知識點聯系起來,而將一些沒有聯系的情景硬生生地拉在一起,而使學生理解困難,不但沒有很好地導出新課,反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滬教版第四章第二節《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導入:點根蠟燭,讓它在空氣中燃燒,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的是同時進一步闡述能量的變化,從而慢慢地過渡到化學反應前后質量的變化,緊接著對紫紅色的銅粉進行加熱,比較加熱前后質量的變化給學生一個大體的感覺,本節內容是圍繞質量的變化來展開的。一個質量減輕,一個質量增加,制造這樣一個矛盾,學生一定覺得很困惑,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到底是如何變化的呢?這句話的過渡就把實實在在的問題與本節課的主題緊密地銜接起來,讓學生帶著疑惑進行學習,教學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知識點的過渡銜接
把一節課分解開來,往往只有幾個重要知識點。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每個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把這些知識點如何有序地串聯起來。只有把這些知識點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使課堂條理更順暢,才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些知識。
1. 實驗活動式的過渡銜接
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化學發展的根本,化學教育的手段,又是化學教與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的方式方法。蘇州地區也推行了化學實驗操作考試,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利用實驗活動式既能突出課堂亮點,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驗活動是體現化學學科特點,突出科學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方法的有效環節。在《金屬防護和廢金屬的回收》一課中,通過一組實驗對比后得出鐵生銹的基本條件后,探究鐵銹的成分以及特征,提出鐵生銹的危害,馬上給出學生一個思想: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引出生活中利用鐵生銹原理的例子:干燥劑、暖寶寶等。這時就可以對暖寶寶進行實驗探究,用溫度傳感器和氧氣傳感器測定暖寶寶反應過程中的氧氣濃度和溫度的變化,然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再提出問題:原理相同,鐵生銹一般需要一個星期,而暖寶寶實驗僅僅用了幾分鐘,原因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就過渡到影響鐵生銹速率的因素這個知識點。利用這個實驗即體現了數字化實驗帶來的實驗生命力,而且在知識點銜接上起到完美過渡。只有進行了實驗探究后的討論提煉才能使學過的思想和精髓得到升華。
2. 小組討論式的過渡銜接
“課堂討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互相合作,每個學生提出自己觀點,并且學習優異的學生還可以輔導成績較差的學生,以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討論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擴大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暢所欲言。
在《酸的化學性質》的復習課上,根據提供的水垢的主要成分為CaCO3和Mg(OH)2。學生在實驗過程,小組討論得出稀鹽酸可以除水垢,原因是稀鹽酸與水垢的主要成分均能發生反應,從而得出酸的化學性質:酸和鹽反應以及酸和堿反應。得出酸的兩點化學性質后,提出問題:除水垢時能不能長時間浸泡?然后設置讓學生自行討論。知道鋁的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膜,所以不用能稀鹽酸長時間浸泡,這里又可以獲得酸的兩點化學性質,即酸和金屬氧化物反應以及酸和金屬的反應。這樣這節復習課,對酸化學性質的學習,就可以由小組通過實驗討論得出,不僅使學生記憶深刻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小組討論學習形式,已經成為課堂上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利用小組討論過渡銜接,影響著教學的有效推進。
3. 試題練習式過渡銜接
學習化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把學到的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新的知識點與例題間的銜接普遍存在,是呆板的直接給出例題,還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有針對性的試題和與生活有關的試題?這是每個化學教師無法回避的問題。
現在導學案教學在每一門學科當中的使用都非常的普遍,我們在使用導學案進行授課的過程當中常常設計一些簡單的小題目以鞏固教學內容。學生在課上完成這些試題不僅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把握,其次也方便教師及時講解反饋,同時也給教師的上課提供了銜接的可能。筆者在新授《物質在水中的分散》一課時,得出溶液的概念以后總結歸納有關溶液的幾點信息,比如溶液的組成,溶液當中溶質的分散形式以及溶液的類別等等,其中我們想拓展增加一部分知識點比如:物質在水中溶解常常伴隨著顏色的變化,也就是常見溶液的顏色。如何將溶液顏色很好地滲透教學呢,筆者在設計課上小練習的時候增加了幾道判斷題,其中最后一個判斷為:溶液一定是無色的,這樣子設計過渡銜接就顯得比較自然,同時也為第二課時《物質溶解過程中的能量變化》教學埋下伏筆,一氣呵成。
三、 課堂收尾的過渡銜接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多教師都注意精心設計每節課的引言,而對課堂教學的結尾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多數時候由于課堂內容太多,結尾就草草了事,這樣會給人“虎頭蛇尾”之感。久而久之,還會使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所以一節完整的課,引入很重要,收尾也同樣重要。
1. 前后呼應式過渡銜接
設計時可以從課堂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切入,并在上課時作為主線,結尾時再以這個知識點呼應,這樣設計不僅可以體現課堂的完整性,而且還可以體現一節課的重點,同時還可以作為一節課的一個亮點。
同樣是《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教學,經過科學探究得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后,為了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對情景導入時蠟燭燃燒質量減輕,銅粉加熱質量增加這種“反?,F象”進行解釋。課堂設計的每一個實驗都被充分利用,甚至用到極致。這樣銜接前后呼應,只有形成前后照應的銜接才能使課堂目的彰顯,結構更完整歸一,水到渠成。
2. 拓展延伸的過渡銜接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延時學習能力,所以在課堂中進行適度拓展是必要的。但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可以把學生的學習放在課外,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展,把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外學習結合起來,用課內指導課外,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課外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第七章《溶液的酸堿性》第一課時主要知識重點是用酸堿指示劑鑒別溶液的酸堿性,本節課知識點比較簡單,課堂結束后繼續讓學生閱讀課本34頁拓寬視野。酸堿指示劑的發現、自制酸堿指示劑和花的顏色,并通過波義耳發現酸堿指示劑啟發學生在實驗中善于觀察,對實驗現象的異常多進行分析,一定會有新的發現。然后布置回家作業:回家自制一種酸堿指示劑。并在下一節課展示自己的成果。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
一節精彩的課堂,銜接過渡中語言的串聯也是至關重要的,可以使思維自然過渡,使引入銜接流暢。所以要求教師必須設計精當的銜接性的語言,以使主體明確學習的方向,從而煥發其研究性學習的欲望。一節精彩的課堂,需要精致的主線、簡潔的語言、自然的過渡、緊湊的銜接,才能使整個課堂教學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課堂因精致而精彩。
作者簡介:
陳金花,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相城區太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