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杰
摘 要:動手操作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往往平時的教學中為了“動手操作”而盲目設計。綜合教學實際,根據教學經驗從操作準備、操作要求、操作調控及操作后思考等四個步驟淺談提高數學“動手操作”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動手操作;有效性;準備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動手操作正符合這一規律。動手操作是解決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識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在數學課堂上不僅有動手操作的內容,運用好了,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做好操作前的準備——儲備戰斗物資
充分準備是有效操作的前提,也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對于小學生來說,有時候他們是很模糊的,課前老師應該提醒學生學具有沒有準備好,同時教師也應該備一些忘帶的學具,做到“有備無患”。同時,首先自己課前一定要動手操作一遍,清楚操作的目的性、完成的教學任務,還有起到的效果如何,不是要動手操作“滿堂灌”,而是要將它用在“刀刃”上。另外,由于一些學具本身的限制,有些操作無法展示但卻需要展示,教師應想方設法克服這些缺陷。
如“三角形三邊關系”課前需要教師斟酌“究竟要給學生幾個吸管?”“吸管的長短如何安排?”等問題。筆者通過親身實踐,發現當兩根吸管長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吸管長度,按教學目標來說是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的,但操作中難免有所誤差,偶爾會出現圍成的情況。如果操作材料也這樣準備的話,會出現爭議,但沒有準備這種情況出現的話,學生就沒有親身體驗的機會,無法產生認知沖突,一個教學的“碰撞點”也隨之消失。
二、明確操作中的要求——制定戰斗計劃
明確要求是進行有效操作的保證。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還沒有達到能時刻注意聽講的水平,往往帶有無意性和情緒性,操作時,一些學具的色彩、形狀和功能吸引他們,就會偏離動手操作的目的。因此,教師在學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目的和要求:(1)操作什么東西;(2)怎樣進行操作;(3)操作的具體數量是多少等,使動手操作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將動手操作與學生的思維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動中窾要”,實現動手操作的有效性。
如《三角形三邊關系》動手操作教學中的操作要求:
①將一根吸管剪成三段,要使這三段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②動手操作,尋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
③展示圍不成三角形的吸管,并說說剪的經過。
通過明確要求,學生在進行剪吸管圍三角形的動手操作中,課堂熱鬧而有秩序地進行著。既能完成教師所交代的“任務”,也能達成教學目的,更能切實激發學生的操作欲望,從而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操作并積極思維。所以,教師要明確要求,學生才不會迷失操作的方向。
三、注意操作時的調控——完成攻堅任務
教學過程加強動手操作,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表象,有助于他們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但學生動手操作是一項較有難度的活動,因為學生的正確操作是借助思維的緊張活動而進行的。因此,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對操作難度的調控,以達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對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調控:一是教師先作操做演示,明確操作過程和動態變化,讓學生從中發現操作中應注意什么問題,有什么技巧;二是幾名不同層次的學生直接參與操作,教師審時度勢地針對學生在操作中所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指導,加以調控。因此,教師要掌握好操作的時機,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四、提倡操作后的“思考”——梳理戰斗成果
教師不只要關注“動”的一面,更要關注其“靜”的層次。因為動手操作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操作,而在于借助操作,逐步建構知識,發現規律,形成新的思想與認識。動手操作就能讓學生通過動手來達到從直觀形象的思維向抽象概念的過渡,學生也容易掌握。
“三角形三邊關系”在經歷第一次用三根長度一樣的吸管圍成一個三角形的動手操作后,學生交流發現三條線段不一定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三角形三邊關系”第一次動手操作后的教學片段: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板書: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
生:不一定。
師:“不一定”是什么意思?
生:“不一定”的意思就是有的能,有的不能,有的不能確定。
教師小結,完成如下板書: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能不一定不能
師:還有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的三條線段嗎?你們找到過嗎?
最后學生歸納得出:較短兩邊加起來等于第三邊,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得出結論:三角形較短兩邊長之和大于第三邊長。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痹谛W數學教學中,恰當地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很有益的。為了提高動手操作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和教學內容,合理有效地在數學學習中進行動手操作,真正做到“動中窾要”。
參考文獻:
[1]謝溫玲.“動”的數學課堂[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7(12).
[2]張軍榮,羅新兵.動手實踐的教育要義與實踐反思[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8(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