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蓮
摘 要:進行體育教學的目的,就是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保證學生能夠終身熱愛體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育觀念。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游戲教學法是一種被廣大體育教師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帶給小學生更多的體育學習樂趣,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身心愉悅的歡樂氣氛中形成良好的體育素養。在此,對游戲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體育教學;教學經驗;游戲教學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啟蒙階段,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兒童,身體剛剛開始發育,思維不成熟,心理不健全,對世界、生活、人生的認知程度極淺,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并且非常容易被外界無關的事物干擾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身體發育剛剛起步,容易產生乏累感,這些都是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決定的,也對小學體育教學的開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約。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為了保證小學體育教學的順利、高效開展,小學低年級體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小學生愛動、活潑、喜歡參加游戲的性格特點,在體育教學中設計多種形式的體育游戲形式,以豐富多彩的內容激起學生強烈的參與熱情,保證小學體育教學的高效開展,促進小學體育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
一、角色扮演類游戲教學法的應用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童心,非常喜歡將自己當做一些故事當中的人物,模仿那些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并能夠產生和那些故事當中的人物相同的心理感受。為了保證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采取角色扮演類游戲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角色的激勵下進行深入的體育學習,積極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體育教學中,可以組織老鷹捉小雞游戲,這也是一種為廣大的小學體育教師普遍采用的游戲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提前用硬紙板制作一些頭飾,一個做成老鷹的樣子,一個做成母雞的樣子,其余的做成小雞的樣子。游戲之前,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游戲的方法:同學們,一只母雞正帶著自己的小雞在外邊覓食,突然一只老鷹飛來,想要把小雞捉去吃掉,你們能讓小雞被捉走嗎?小學生紛紛回答不能。老師繼續引導:如果你是母雞,你應該怎么做?小學生又紛紛回答:我會拼命護住自己的孩子。氣氛已經構建成了,下一步便是組織“老鷹”捉“小雞”“母雞”護“小雞”了。具體游戲過程就是扮演老鷹的同學一邊呼喊著一邊左右奔跑,試圖抓住母雞身后的小雞,小雞們一只拖住一只的衣服,居于母雞身后,母雞站在小雞前面,張開雙臂護住身后的小雞。如果老鷹的手拍到小雞,小雞便要從隊伍中退出來了。這種游戲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更能夠讓學生獲得思維意識的高度發展。
二、團結協作類游戲教學法的應用
當前的世界是發展的世界,更是合作的世界。一個人沒有超強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就不可能成為適應社會要求、適應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從小學時期就應當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小學體育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團結協作類游戲的方法進行教學,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例如,可以組織以“捆綁運動”為主題的游戲活動,首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4~5人,將小組的人用繩子綁住,然后從起點開始向終點運動,首先到達終點的小組則為獲勝。為了增加游戲的難度,可以在途中用圓木、輪胎、籃球、懸高的繩子等設置障礙。這種形式的游戲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靈活性和協調能力,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互助精神。
三、靈敏反應類游戲教學法的應用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身體協調能力和靈敏的反應能力也是小學體育教學的目標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通過進行靈敏反應類游戲的方法開展教學。比如“踩影子”的游戲就屬于這一種類。游戲進行之前,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游戲規則的介紹:這個游戲非常簡單,就是兩人一組,自由組合,一名同學負責奔跑,另一名同學負責去踩前一名同學的影子,但是只允許去踩頭部的影子,踩中了算贏,踩中了身體的影子不算;其次,此游戲必須在教師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不能跑到規定范圍之外,否則屬于犯規;再次,游戲的過程中不允許用手去拖拉奔跑的同學,否則犯規;如果犯規或者踩中頭部的影子,那就兩人進行互換,然后繼續進行。這種方式的游戲可以鍛煉學生身體的靈敏性、運動的持久性和身體的協調能力,同時游戲簡單,不需要任何器械,非常有利于小學生開展。
總而言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游戲教學法將教學活動有機融于游戲之中,將原本枯燥、無趣、單調、呆板的體育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愉快、活潑、生動起來,培養了小學生的體育能力和體育思維,同時豐富了小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小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意志,實現了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整體性提高。
參考文獻:
[1]莊緒華,葛長春.淺析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方式[J].當代體育科技,2015,5(3):44-45.
[2]孫麗娟.淺析游戲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魅力中國,2013(34):25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