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玲
摘 要: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和工作當中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幫助了,尤其是在教育事業當中科學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而微課就是當前科技發展環境的重要產物,其在我國教育事業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針對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在明確微課教學特點的同時,更好地為學生開展科學合理的數學教學活動,并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發揮微課的優勢和作用,為小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微課;小學數學教學;運用
一、微課特點分析
(一)微課的課程時長簡短
對于微課來說,其主要的特點就是“微”,對于這一點能夠從課程時長短小中表現出來。微課教學形式把主要的學習內容濃縮成為5~8分鐘的教學內容,其時長不會超過10分鐘。也這正是課程時長較短的因素,能夠讓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更為合理的教學內容,進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真正有效地增強學生整體學習水平。
(二)其中的內容簡潔精悍
對于微課中的教學內容并不復雜,其主要將課堂教學中某一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其轉變了傳統課堂內容過于繁復的問題,有著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相應知識,并且對于這樣的教學形式也能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更好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三)資源容量較小
簡短且精致的教學內容,能夠讓微課資源容量變得更小。而對于小容量的教學資源能夠讓學生或是教師隨時隨地地翻閱和觀看相應知識點,能夠讓學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都可以進行學習,這對增強學生綜合學習水平有著極大的幫助和意義。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的有效策略
(一)科學有效地運用微課資源,真正滿足資源共享要求
在微課當中包含非常多的教學資源,這使學生、教師都能在其中獲益。而小學數學新課標對當前教學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師在教學前應收集大量的教學資料,進而更好地豐富教學活動。當前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資料是隨處可見的,而如何才能選擇出符合小學生要求的學習資源,是所有教師應重視的內容。而微課在發展當中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較多的優秀資源,因此很多教師通過把優秀的教學作品分享到微課當中,實現資源共享,教師也可以從中選擇符合教學要求的內容,為小學生開展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
(二)借助微課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教學內容中包含很多邏輯性較強的知識,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屬于一種思維上的考驗。正是這些內容給數學教師帶來了很多困惑,教師也非常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培養,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記憶力都是有限的,并且欠缺充足的學習持久性。在教學當中,教師雖然根據教材內容完成了教學活動,可是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且并不盡如人意。因此在當前教學當中,首要做的就是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科學有效地將微課滲透到實際教學當中,進而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優化和拓展,以此來滿足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求,增強學生整體學習能力。例如,在講授《認識角》一課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知角的意義,進而使學生將本課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那么在教學當中就應設計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等相關的知識和問題。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對所學過的知識記憶很是模糊。因此教師可以有效借助微課來引導學生對基礎圖形結構和知識進行回憶,之后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角”的知識和定義展示給學生。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加深對以往知識的記憶,并且也能對本課知識進行掌握,能夠更好地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真正有效地增強學生整體學習水平。
(三)積極有效地應對微課挑戰,提升教師整體教學水平
微課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更好地展現出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及專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共享微課資源的形式,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并且也要有效地增強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能,以此來為日后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例如,在開展《認識時間》一課教學活動時,其中認識幾點幾分、認讀幾點幾分以及讓學生準確把握時分秒間關系是該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以往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會運用圖片、實物等開展教學活動,可是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當中還是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在當前教學活動當中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程度,教師就應在課前有效運用微課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并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運用微課將教學思路清晰地展現給學生,而在設計微課內容時不要套用傳統的內容,應對教學活動進行創新,并結合微課特點,為學生呈現更具特色的教學活動,以此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
在當前教學環境下,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應有效地運用微課教學,優化教學活動,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這樣才能為小學生未來健康穩定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薇.微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2017(1):160-161.
[2]佘淑艷.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6(22):8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