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香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以學生群體為基礎,讓學生在合作中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共同進步的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的個人能力在合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和提高。開展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到知識,通過合作交流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在交流中共同學習進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等。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交流;學習氛圍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上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地發揮。2013年,夏莊中心小學順應課改潮流,推行生本教育理念,構建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筆者在低年級中以小組合作為抓手,以生本教育為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學生的學習習慣。
一、在合作中構建新的知識——以前置作業為導向,以編號為運作機制
在課堂中,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學生思考被動化、問題無意識化的情況,筆者以前置作業為手段,問題為導向,讓小組合作、分組匯報成為課堂的運作范式。筆者在教一年級下冊《十幾減9》時,筆者先給學生設置了前置小研究:
13-9=( ),你是怎樣算出得數的?請把你喜歡的方法寫出來。由于學生先是獨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樣,在學習小組中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得出7種辦法,(1)通過擺小棒得出;(2)用畫一畫的方法;(3)數一數;(4)破十法,把13分成10和3;(5)看減法,想加法;(6)連減法,把9分成3和6,用13-3-6=( )得出;(7)雙減法,把13分成10和3,把9分成3和6,3-3=0,10-6=4,小組內,學生要把自己想到的辦法說給組員聽,說清楚了也就說明學生對算理和算法都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聽的學生豐富了自己的算法,開拓了思維。通過討論還優化出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使計算又快又對。
二、在合作中群策群力——學生相互促進,教師扶放結合
在學生練習時,大部分習題可以由組內、組之間討論解決,老師只需巡視點撥。有些問題思維含量高,邏輯性強,同學們討論時可能無從下手,或者思路很膚淺,這時教師給學生引領,扶著他們思考,然后放手交給他們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在一起交流、爭執的過程中更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所學的知識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了。
例如,筆者在執教二年級的《認識時間》時出示了3時55分這一鐘面,這時有的學生認為是3時55分,有的認為是4時55分,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兩派”,爭論不休。筆者讓學生安靜下來在學習小組中說說自己的理由,學生在小組中講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集體觀察、討論,最終達成共識因為時針4時并沒有走到,所以正確答案是3時55分,說錯的小朋友也在小組中知道了原因。
在實踐中,有些題目答案多元化,思維發散化。面對他們,學生尋求答案的思維應該活躍。許多充滿童真童趣的思維會在探索中生成。如:筆者在二年級上冊《搭配》一課中,由于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望強,有點新的想法就急于表達,這樣不利于思維的深度。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最后總結出了固定個位法、固定十位法、交換位置法等多種方法,這樣能培養學生深思熟慮的能力,也能培養學生傾聽、向別人學習的好習慣。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考查中的運用——復考,讓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小學一、二年級數學采用的是綜合性評價考查——復考。復考是由教師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事先培訓好幾個組長,在考查中,各小組交流匯報后由組長按評價標準發給組員☆、○或△,最后根據☆的多少評出優勝組。筆者們的考試都是由老師來考學生,學生獨立完成試題,在平時測試時可以改變一下這種形式,讓學生真正成為集體學習的大家庭。進行小組交流做題,小朋友的考試壓力減輕了,他們除了自己回答問題外,還會認真傾聽他人的回答,然后作出正確的判斷。考查中,學生看到自己得了五角星都非常高興,即使得不到也會仔細聽別人的發言從中學到自己尚未掌握好的知識。合作考試采用小組交流形式使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每個人都爭先當組長,當然小組中的組長可以輪流當選,不但要讓在考查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當組長,還要讓有進步、有新發現的學生都可以成為組長,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試一試,這樣他們才有信心積極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
自2013年夏莊中心小學推行生本教育以來,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堅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農村的孩子也體會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了知識的趣味性,并有了一定的成績,相信在堅持下會有預想的效果出現。
參考文獻:
[1]鄭少芳.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新課程學習(上),2013(1).
[2]馬騰飛.對于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深入探討[J].學周刊,2012(33).
[3]于丹鳳.淺談小學數學的合作性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2(2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