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生不應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而應該是主動的參與者。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就要不斷優化教學方法。
關鍵詞:問題;活動;體驗;拓展
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下就結合平時教學過程,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 在問題中學
問題是開啟學科的鑰匙,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能夠誘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上課時要緊扣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好問題。
例如:《智取生辰綱》一文,我們會圍繞“智”來研讀課文。吳用、晁蓋等人劫取生辰綱是用了智,智用天時、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計謀,奪取了這批貴重財寶。而文中的楊志,曾殺死潑皮牛二,在教場上與周瑾、索超比武大獲全勝,直接升任為管軍提轄。這樣的一個武藝超群的英雄,在押送生辰綱時不免失敗,楊志真無智可言嗎?有智又表現在哪些地方?生辰綱又為什么被奪呢?這些問題為學生提供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的空間。學生帶著問題以積極的心態看課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發現楊志性格急功近利、粗暴蠻橫,對手下的兵士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激化內部矛盾,給吳用等人有了可乘之機。但其久在江湖,也不乏其智,深知押送的危險,多次推脫,推脫不了,還是做了精心安排。如:智在變更起止,智在提醒軍漢,智在盤問棗客,智在謹慎買酒。
二、 在活動中學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上課中要利用文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許多語文課上,老師們都反復抓朗讀訓練,在教《孫權勸學》時,課文用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義豐,而且生動傳神。我設計了分角色朗讀法,讓學生模仿文中角色的心理活動與身份,讀出人物說話的神態、口吻和心理。孫權勸學,他指出呂蒙“當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學。接著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可以看出孫權的善勸,以及對呂蒙的關心、期盼,但又不失人主的身份。要讀出孫權語重心長的語氣。而“魯肅過潯陽,與蒙論議”,發現呂蒙才略長進驚人,“非復吳下阿蒙”,要讀出魯肅的驚奇,情不自禁地贊嘆語氣。呂蒙的答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要讀出頗為自得、當之無愧的坦然語氣。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語言特點。
三、 在體驗中學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習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復雜性、學生的差異性,使每個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是不同的。因此,閱讀教學是離不開學生的情感體驗,要通過對文本解讀,引導學生點評、辯論,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而不是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感悟和體驗。教學時要創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機會,達到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斑羚飛渡》一課,我讓同學們說說本文的哪一點最能打動你?請用自己的話對精彩之處加以評述。有的認為是在初遇險情時,有的認為是種群對接飛渡時,也有認為是斑羚進退維谷時。通過問題把學生活動引向深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既欣賞了精彩片段,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水調歌頭》是蘇軾因為黨派相爭受到排擠,被貶密州為地方官所作。寫時與弟弟蘇轍七年沒有相見。你們想想,憑你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心情會怎樣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猜測作者心情:苦悶、惆悵、憂傷、抑郁、孤獨、難過等等。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作者對待政治失意、骨肉分離,能積極樂觀面對。你有不如意的事嗎?你憂傷、難過嗎?你又是怎么度過的?請用最簡練的語言說出你的想法。同學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習了知識,也培養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四、 在拓展中學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的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文章年代都比較久遠,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我們可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時代背景等資料,幫助拉近學生和作者的距離。
例如:學習《岳陽樓記》時,我們可以介紹范仲淹讀書生活的片段: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边@則材料,可以讓學生更好了解范仲淹的偉大抱負。為學習《岳陽樓記》做了鋪墊。
再如:《熱愛生命》一文,對初中生來說比較艱澀難懂,對生命的理解過于抽象。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易接受的事物聯系起來,就好理解了。在上課時把查閱的資料展示給學生。
劉墉的《人就這么一輩子》:“人不就這么一輩子嗎?短短數十寒暑,剛起跑便到達終點的一輩子;今天過去,明天還不知道屬不屬于自己的一輩子;此刻過去便再也追不回的一輩子。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我便不得不努力抓住眼前的每一刻、每一瞬,以我渺小的生命,有限的時間,多看看這美好的世界,多留些生命的足跡?!?/p>
《蒙田隨筆》中,“你的生命不管何時結束,總是完整無缺的。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如何使用。有的人活得很長,卻幾乎沒活過。在你活著時,要好好地生活。你活了很久,這在于你的意愿,而不在于你活的年頭?!?/p>
這些資料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幫助學生明白,無論悲與喜都應當善待生命。激活對生命的思考和領悟。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要想改變教學的高消耗、低效率的困境,就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師生共同努力,讓我們揚帆遠航,定能達到收獲的彼岸。
作者簡介:
胡秀云,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臺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