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要: 為了突出現代學徒制專業特色,讓學生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校企互通互促的原則,設計遵循以企業崗位需求為目標,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以學生與學徒培養為核心,以典型任務為學習紐帶,以工學結合為學習形式,以教師與師傅的深入指導為導師支撐,以現代學徒制“崗位對接式”課堂教學模式為中心的教學研究。
Abstract: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s and make students be able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designs and follows the needs of the company's job requirements, takes the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s the basis, considers the students and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as the core, takes the typical task as the learning bond, the work-study combination as the learning form and the in-depth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and the master as the support of the tutor, and consider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post docking" as the center.
關鍵詞: 現代學徒制;“崗位對接式”; 職業意識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post docking";professional awareness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6-0288-02
現代學徒制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服務發展、就業導向,以推進產教融合、適應需求、提高質量為目標,以創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為突破口,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協同育人、共同發展的長效機制為著力點,以注重整體謀劃、增強政策協調、鼓勵基層首創為手段,通過試點、總結、完善、推廣,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度。它是將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學校教育結合的一種職業教育制度。現代學徒制是通過職業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教師與師傅的聯合傳授,課堂學習與工作崗位實踐緊密結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一種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是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戰略選擇、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創新、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途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
隨著校企融合度越來越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顯著提升。“雙導師制”的施行,使理論和實踐結合度越來越好,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互利雙贏。同時學校引入了企業文化,提升了學生的企業意識,使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間改變自身定位,提升工作意識,感受企業文化,培養職業道德,這也是現代學徒制試點的一個重要成果。現代學徒制的施行為教學模式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新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以企業各個崗位實際的工作過程為主線,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參與,幫助學徒從專業理論學習向實踐崗位技能操作運用轉變,使學徒在相應的崗位工作中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有效教學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①學生:創新管理模式,引導學生成長。
中職現代學徒制學生,具備一定的基本理論知識,動手能力、職業意識較強;但是學習習慣、自主探究和讀圖識圖能力相對薄弱。所以在課堂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優點和不足,有重點和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共創模式、共同開發、共同管理”是校企雙方組織學徒制管理的主要模式。校企雙方根據現代學徒制的特點,共同建立了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各項制度文件,共同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的教學組織與運行管理,這為現代學徒制的穩步推進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教師:共建“雙導師”型師資隊伍。
在教學過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了“雙導師”的選拔、培養、考核和激勵制度,形成了“校企師資互聘共用”的管理機制,明確了“雙導師”的職責。教學任務將由校企“雙導師”共同實施,學校導師主要負責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企業師傅主要負責企業文化和崗位技能培養。
現代學徒制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從過去“灌輸式”的方式轉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加大直觀教學力度,突出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從過去枯燥的板書講授式的教學中解脫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各種措施、方法或途徑。教師能否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深刻地剖析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后,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以學生與學徒培養為核心,以典型任務為學習紐帶,以工學結合為學習形式,以教師與師傅的深入指導為導師支撐,采用任務驅動法,以現代學徒制“崗位對接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依據任務要求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作為主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崗位實踐法,通過崗位對接,小組研討,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動手操作,自評互評完成任務。
在課前制作微課視頻、學習包、維修手冊、任務書等相關學習資料,并上傳到校園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和企業師傅聯合備課,布置崗位任務。
在《照明系統故障檢修》的教學實踐中,開展了以現代學徒制“崗位對接式”課堂教學模式為中心,兩大平臺為支撐的教學策略。學生通過工作任務的引領,學習照明系統電路知識,訓練照明故障檢修的技能。校園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課下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虛擬實訓中心為實體維修營造工作氛圍,激活學生思維,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僅就此與大家交流,以拋磚引玉:
①創設情境——崗位故障導入。首先師傅通過微信視頻描述維修委托書任務:學生收到維修委托書任務后,以崗位對接的方式進行故障確認。
②目標呈現——崗位診斷流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故障現象分析原因,確定本節課的崗位檢修目標,并按照電氣系統故障診斷的一般流程,對前照燈不亮的故障進行檢修。使工作任務課程化,將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對接,這是貼近現代學徒制建構的充分條件。
③自主學習——崗位故障分析。通過電氣系統故障診斷流程,引導學生根據維修手冊對前照燈系統電路原理進行分析。考慮到學生電路原理分析困難的問題,我制作了微課視頻和學習包上傳至校園網絡教學平臺。通過課前自主預習環節,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在小組間交流討論,查找相關學習包,完成對前照燈電路原理的分析,確定具體故障檢查項目,以此來突破教學重點。
④作探究——崗位診斷方案。這一步驟在電氣系統故障診斷流程中是很關鍵的部分,只有經過全面正確的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診斷方案,快速地完成電路的檢修工作,這也是本節課難點所在。因此針對前照燈電路檢查項目,我結合實物和維修手冊對其所在位置、檢測方法、注意事項等要點逐一進行指導講解。指導完畢后,讓學生根據故障現象展開研究討論,并制定出診斷方案。師傅通過微信視頻對學生的診斷方案進行在線指導。然后利用虛擬實訓中心可以隨機設置不同故障的功能,系統地訓練學生排除故障的思路并通過查看實訓記錄驗證分析結果。這樣可以更好地增強雙導師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⑤達標測評——崗位故障排除。學生根據制定的診斷方案進入實車進行檢修。小組成員科學分工,對故障逐一排除。其中記錄員用手機錄制維修操作視頻,用于自評互評時再現維修過程,師傅也可以實時監控進行工作過程評價,并根據自己的檢修經驗糾正學生的不規范操作。預設到學生在維修過程中會遇到繼電器、轉向開關、大燈開關檢測的技能難點,為此把助學資源做成學習包。在維修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查找學習包中檢修視頻或虛擬實訓視頻,幫助其掌握操作技能,突破教學難點。在任務驅動下,學生借助信息化資源,順利地完成檢修任務,成功排除車輛故障。
⑥反思整理——崗位技能提升。學生按崗位對接,向客戶交車。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模式,以能力為標準,將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師傅評價相結合。以確保學徒在崗位實習期間,根據崗位要求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提高學徒的就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在本節課結束之前,利用校園網絡教學平臺布置作業,運用仿真軟件,對其他系統電路進行檢測訓練,以此了解更多的電路檢修方法。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延伸至課后,提升崗位技能。最后按照維修中的7S管理要求,強化學生職業意識。
本次教學采用現代學徒制“崗位對接式”課堂教學模式,以實訓場故障學習站為場地,創設貼近現代維修企業的課堂氛圍。以任務為驅動,借助信息化手段,使得現代學徒制“職業性”、“實踐性”以及辦學模式“靈活性”特點進一步凸顯。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專業與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對接,讓學生體驗、模仿、嘗試、感悟職業精神。在學校與企業交替輪換的過程中,無論是做學生還是做學徒,學習者總是會“帶著問題”,所以在工學過程中應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才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在現代學徒制的制度框架下,校企合作、課程改革、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文化建設以及“對接”的具體落實上取得了明顯成效,按照其培養方案的設計,結合“工”與“學”特定的課程教學目標,定期對學生的課業學習狀況進行考核,適時進行反饋、溝通,保證學習過程的質量得到有效控制;實施面向學生成長成才和未來發展的發展性學習評價,突出對學生人文素養、溝通能力、職業素養、文化自覺等方面的評價,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學習品質的評價。這些評價貫通校企,全面體現于現代學徒制教學過程中的各個學習和實踐環節。
參考文獻:
[1]周大勇.并行教學改革[C].機電技術應用會刊,北京市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委員會,2006.
[2]劉德君,段慧達,白晶.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改革探討[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31(2).
[3]李一峰,王筱珍,樊海紅.電氣工程專業的定位及教學計劃的修訂[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8,30(2).
[4]巫付專,王曉雷,付邦勝.電氣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0(6).
[5]施勝勝,張衛平.中職烹飪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職業,2012(20).
[6]白晶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J].職業,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