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面對著日益嚴峻的生源多元化挑戰,其中來自中職類學校的單招類、注冊類和中職轉段類學生所占比例越來越高。這些中職類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且各個學校的英語教學情況參差不齊,給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本文對中高職英語銜接過程中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英語;中職學校;高職學院;中職類學生
1 我國中高職教育銜接的背景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是其中的關鍵和基礎。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既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也是我國現代職業教學體系的完善和升級。同時,隨著近年來高職院校生源壓力的日趨緊張,吸收來自中等職業教育的生源成為許多高職類學校緩解生源壓力的必然選擇。在國家產業和教育協調發展的背景下,中高職銜接三年行動計劃成為國家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點任務。
2 中高職英語銜接的實施現狀
2.1 中職類生源比逐年升高
近年來,中職類學生在高職院校新生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主要由三類生源組成,即中職單招類、中職注冊類、中職3+3轉段類。根據調查,某高職學院新生報到人數中,中職類學生分別占該院2016年的30.9%、2017年的38.4%、2018年的41.9%。由此可見,中職類生源占比逐年上升,中高職英語教學銜接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生源的多元性特點也使高職英語教學成為主要的教學難點。
2.2 中職類學生的高職英語教學困難重重
(1)英語基礎較差。大部分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較差,英語學習的基礎詞匯量、語法知識、聽力、閱讀和寫作等能力都與高職英語教學大綱要求有較大差距。某高職學院2016年組織的詞匯測試大賽結果顯示,參加競賽的中職類學生的詞匯數量大部分都在800上下,而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對學生的詞匯量要求分別為3400(A級)和2500(B級),中職學生即使參加B級考試,其詞匯量也有不小差距,這些基礎上的差距導致許多學生面對高職英語學習時覺得困難重重,很難堅持下去。
(2)課堂教學組織和管理難度大。通過對中職類學生英語學習過程的觀察,發現大部分中職類學生在課堂教學學習、配合老師回答問題、參與課堂其他活動等方面表現出自信心不足,無法利用原有的英語知識完成課堂的英語交流、課后的翻譯練習。此外,由于對課堂上學習的內容無法有效理解,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專注于學習內容和活動,因此課堂紀律相對較差,給任課教師造成較多的干擾,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
(3)高職英語課程考核通過率較低。由于高職類英語考核主要以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為參考,而這一測試主要考核學生的聽力、語法、詞匯量、應用閱讀能力、應用翻譯和應用寫作能力,對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要求略低于大學英語四級。盡管相當多的學校通過分級教學等改革降低了對中職學生的考核要求,但該類學生總體通過率仍然較低,對高職英語教學整體質量的提高造成不小壓力。
3 中高職英語銜接中的突出問題及原因分析
3.1 培養目標不同
2009年我國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規定:中等職業英語教學側重英語基礎知識學習,培養學生語言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其自信心,幫助其掌握學習策略。而2007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則要求: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職場英語交際能力。這充分說明,中職英語教學重在學生英語基礎能力的培養,仍然屬于知識學習范疇,而高職英語教學強調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職業能力,二者在培養目標和方向上有較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給中高職英語銜接的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
3.2 課程體系和教材不同
作為公共基礎課,中職英語的課程任務本身強調培養學生的基礎英語知識和基本技能,重點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而隨著高職英語教學任務與未來工作崗位銜接的日益緊密,開始側重其職業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由于雙方的定位差異,中職英語的課程體系主要圍繞基礎語言知識展開,而高職類課程主要側重通過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的銜接提高其職業能力。目前,江蘇省中職類學校一般選用蘇教版《江蘇省職業學校教材·英語》,教材重點強化基礎詞匯學習、基本語法體系和初級職業英語能力的培養。而高職類學校則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視野英語教程》《新職業英語》等為主,教材不僅重點強化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還側重訓練學生的學習策略、自主學習能力和職場英語應用能力,更側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和運用語言的工作能力。
3.3 學習內容不同
根據學校所處區位經濟特點的不同,不同中職學校的英語學習內容和學習課時有所不同。比如,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標準要求較高,將課程學習分為視聽能力、口語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四個模塊,課時總量高達216課時,但部分學校實際的教學內容則有很大程度的縮水,許多學校的實際教學課時只有144課時左右。高職類課程則強調加強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使其掌握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保證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的英語業務資料,培養運用英語進行有關涉外業務工作的能力,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培養其未來崗位所需的基本職場交際能力。
4 如何有效解決中高職英語銜接的突出問題
4.1 改革中高職英語銜接中的教學模式,嘗試“差異化”教學模式
很明顯,當前的中職類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傳統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也無法完成傳統的語言訓練和學習方式。這就要求高職學校為其開設具有“差異化”特征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英語課程,探討針對該類學生的可行性課程標準,選擇恰當的教材或者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具體來說,這種“差異化”特征主要表現在:轉變教學模式,發揮中職學生實踐能力強、動手能力強的特點,課堂教學向任務型、小組或團隊協作型教學轉變;教師不再擔任傳統語言知識點的講授者,而是資料提供者、課堂活動設計者、完成過程中的咨詢者和監督者、整個教學任務的參與者,同樣,學生將轉變為整個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學習過程中的語言練習環節轉變為語言運用過程,教師和團隊中語言能力較強者將解決語言障礙,但其他學習過程對所有學生仍然具有參與性。這將極大地減少學生對傳統課堂的乏味感和壓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意識。
4.2 加強中職類生源英語教學團隊的培養,提高團隊教師的針對性教學能力
要實現上述“差異化”教學模式,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師教學模式,改變其對中職類學生的態度和刻板印象,提升其教學信心和教學能力,從而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首先,基層教研室必須成立專門的中職類教學小組,研討該類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符合他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素材。其次,通過小組示范教學或公開課,樹立教師為中職類學生教學的新形象,幫助教師完成自身教學角色的轉變。
4.3 加強教學內容改革,轉變中職類學生差異化學習的重點
針對差異化教學,教學內容既不能脫離語言學習本身的特點,又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詞匯、語法等學習內容,語言教學應當穿插在任務教學的過程之中,并體現出專業“差異化”學習的重點。針對旅游、會展專業的學生,應當鼓勵其進行接近其工作過程或具體崗位的英語口語表演類任務;針對貿易類專業的學生,則選取外貿過程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文檔進行小組競賽知識搶答;針對建筑、室內裝修等專業的學生,則選取案例教學與案例模仿,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把語言知識運用與專業特色結合,從而使學生從過去的“要我學”向“我要學”的方向轉變,語言學習和工作過程的銜接將激發學生的學習創造力。
4.4 加強教學管理,培養中職類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針對中職學生學習風氣較差,課堂自理能力較弱,不能主動完成教學內容學習,考試不及格率和積欠率較高等狀況,合作的高職院校必須加強教學管理和教務管理,嚴格把控學生的日常考勤,狠抓學生的學習風氣。對不遵守教學管理的學生要及時交流,對不能完成規定學習任務的學生要嚴把課程考核關,不能完成積欠考的學生要實行升降級。既要鼓勵他們主動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又要嚴格執行教學管理制度,以真正推動學生自我轉變,順利完成相應的學業。
4.5 改進中高職銜接學生的評價機制
評價要堅持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可采用作業、測驗、課內外活動等形式;終結性評價可采用聽力測試、口試和筆試等形式,也可采用真實性任務。考核要考慮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注重考查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兼顧策略、情感和學習態度等。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應在考核中分別占相應的比例。
5 結語
當前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是我國職業教學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而中高職英語銜接是中職類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中的重要內容,對提高我國職業教育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銜接機制,應尋找雙方合作的共性特點,抓住中高職英語教學的難點與重點,培養一批充分適應中高職英語銜接教學特點的教師隊伍,幫助學生積極實行向高職英語學習的轉變,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找到屬于自己的職業和未來。
參考文獻:
[1] 高原,曹曄,馬四順.中、高職課程銜接制約因素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3(3).
[2] 李全奎.中高職銜接問題的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3):3-11.
[3] 代唯良、鐘永發.關于中、高職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銜接[J].職教論壇,2010(11):54-56.
[4] 羅廣文,潘軍英,蘇依冷.基于新教學大綱下中、高職英語教學銜接的研究與探索[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1).
[5] 任平,陳文香.中高職課程和諧銜接的問題和建議[J].職業技術教育,2010(25):56-59.
作者簡介:沈劍(1976—),男,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從事英語語言與文化、高職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