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鳴勇 張利亞
摘 要:數字化技術是對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保護的一種科學而有效的手段,是順應當今時代發展的解決辦法之一。陜西地區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平臺已經初具規模,為陜西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沃土。本文就陜西民間藝術生態系統數字化保護的方法作進一步研究,分別在表現層面、本體層面和根系層面提出具體可行的科學采集模式,旨在為今后更好地保護陜西民間藝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系統;表現層面;本體層面;根系層面
在中國的文明史中,陜西的歷史地位非常重要。陜西的土地上沉淀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厚土。不同時期的多民族文化藝術大大豐富了陜西民間藝術的內容,它們在其中不斷繼承、雜糅、創新。可以這樣說,時至今日,陜西民間藝術依然處于全國民間藝術的高地。如何保護民間藝術中優秀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巨大的現實問題,它主要受城市化發展的巨大影響,涉及經濟、文化、政治、宗教、民族等多個方面。由于民間藝術種類駁雜,形式和內容多樣,所以給非遺保護帶來了很多困難。由此,學界開始探索利用數字化手段保存及再現非遺文化,在努力保留一部分的同時,盡可能多地保存現今仍存世的民間藝術,同時發揮它的可傳播性與可復制性,為跨時空、跨地域的民間藝術研究打下堅實的資料基礎。
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遺,主要是指利用數字攝影、攝像、網絡等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采集、還原、建檔、存儲等。通過建立數字化平臺,以方便傳播這些新的技術設備,能更真實地還原所需表達的對象,但是不能因為新的技術手段而忽略理論方法的研究。我們知道民間藝術的誕生與發展,不能離開它所依存的文化土壤,把民間藝術搬離原始環境如同將魚從水中撈出。各地文化管理部門不應只是對本地民間藝術事項進行線索的普查,也應對每一個民間藝術事項進行深入的調研采集。在此過程中,需要避免割韭菜式的采集,也不應把同一地區的非遺事項割裂。由此,筆者提出民間藝術生態系統的數字化模式,希望在此方面能給各地文管部門提供一些理論基礎。
我們將民間藝術考察這一活動抽象化,面對林林總總的具體操作,我們把它概括成三個方面——民間藝術表現研究、民間藝術本體研究和民間藝術根系研究。在這三個方面中,民間藝術本體研究即有關民間藝術的文字、圖片和影音無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日常調研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民間藝術最直觀的表現。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對于民間藝術本體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過度停留在本體層面而忽略了另外兩個方面,結果就是科研精力浪費和科研結果的深度與廣度不足,只看到一種民間藝術的具體表現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發展淵源和當下的發展情況。這種畸形的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是不可取的。
民間藝術是不同地域文明的文化交互影響滲透的產物,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相互雜糅發展至今。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研究獲得的成果可能只是一個結果,沒有深入地研究還不能輕易斷言其發展傳承。例如,隴州“血社火”里雖然有關中地區戲曲元素,但其核心內容卻是宋元以來消逝在史籍中的祆教賽祆儀式。利用這一模式采集數據時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采用綜合考察、多學科領域交叉的方法,研究陜西省民間藝術生態系統的成因、表現、流變、傳承與發展。研究民間藝術本體之外,盡可能地探究其形成的文化土壤。例如,鄠邑區的社火藝術,僅僅是圍繞在祭祀活動中的一部分內容,諸如戲劇、剪紙、面花、刺繡、扎染、紙扎、民間傳說等不同內容的民間藝術穿插其中。剪紙藝術的造型表現的是戲曲藝術中的橋段,面花藝術中有剪紙藝術的元素,各種民間藝術既有內在又有外在的相互影響。第二,綜合相關學科規范,建立“標準化采集”案例,分不同層面對案例進行實地田野考察。第一個層面對民間藝術本體進行資料采集,分為文字、圖片、影音;第二個層面對民間藝術表現進行研究,研究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藝術造型、藝術特色、材料選取、加工工藝、繼承人、相關藝術、民俗活動等;第三個層面對民間藝術根系進行研究,研究其地域地理環境、人文背景、歷史沿革、藝術起源、相關民間傳說、傳承譜系、分布范圍、價值體現、學術前沿等。最后采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分類、整理和保護。
“標準化采集”的考察模式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這要求我們制定詳細的調研計劃,耐心走訪,忠實記錄。其次,也要求我們放寬眼界,追根溯源,既要作民間藝術的廣度研究,探求其和其他文化的關系以及在當代的種種表現,也要作民間藝術的深度研究,剖析其生成的過程。只有這樣,“標準化采集”才能成為學界共識,為陜西民間藝術生態系統的數字化保護提供堅實的資料基礎。我們應該通過田野考察搜集數據,尋找民間藝術的共性與個性問題,研究解決數字化再現的技術問題,并付諸實踐。對陜西民間藝術生態系統的數字化保護進行總結。對具體的各個民間藝術形式進行挖掘、清理、辨識,尋找文化傳播的路徑,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檢驗,才能提出更科學的陜西民間藝術生態系統的數字化保護策略。
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之源,對中國的造型和裝飾藝術有著精神和理念的影響,它的藝術價值從過去到將來都會發揮不朽的作用。民間藝術生態系統的數字化,對于陜西民間藝術研究將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翔實的考察報告通過數字化再現與鏈接,可最大限度地使全國各地區的民間藝術有橫向與縱向比較,對于中國民間藝術在歷史長河中的流變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豐富了我國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藝術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途徑。
參考文獻:
[1] 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 王寧宇.學術規范與民俗藝術[J].美術觀察,2004.
[3] 張利亞.文史兼通,通而不俗——《炎鳳朔龍記——大唐帝國與東亞的中世》述評[J].敦煌學輯刊,2015(3).
[4] 周鳴勇.西安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的現狀與前景[J].高考(綜合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