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軍
【關鍵詞】 校本課程;雙語教學;藝術特色;民
族文化;途徑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093—01
深入推進校本課程開發,構建學校自己的特色校本課程,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本質要求。為此,我校以“發展民族教育,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為宗旨,以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為核心,依托校本課程建設,多渠道、寬領域強勢推進哈薩克民族文化傳承和雙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關注兒童興趣,加強學科間的滲透
“縱向延伸,橫向拓展,激趣益智”是我校構建特色校本課程、創新雙語教學模式的一大舉措。“縱向延伸”,即發揮哈語教學傳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將哈語語言文字教學和哈薩克族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增加哈語兒歌、繞口令、格言、諺語、歷史人物、英雄傳說、詩歌散文等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民族文化底蘊。“橫向拓展”,即強化各科教學滲透哈薩克族文化的輔助作用,在音、體、美等藝術課程教學中穿插哈薩克族圖案設計、手工刺繡、樂器彈奏、歌曲欣賞、民族摔跤等教學內容,加強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激趣益智”,即以學校為基地,以滿足學生需要和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為目的,采取民主原則和開放手段,由教師結合自身興趣、愛好、特長及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圍繞哈薩克民族的傳統文化,挖掘校內外資源,積極構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適合學生快樂發展的體育藝術校本課程。 “縱橫結合,激趣益智”的課程教學策略豐富了民族文化教育的課程資源,激活了民族文化傳承的教學內容,深化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為提升雙語教學質量開辟了新的教育途徑。
二、 凸顯藝術特色,創新藝術育人途徑
1.在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藝術的教學中創新育人觀。我校以外聯內創的方式在2014年與深圳市松禾成長關愛基金會、縣教育局三方共同簽署成立了“飛越彩虹·哈薩克族童聲合唱團”。合唱團創立以來,堅持以“發現、分享、傳遞,以童聲合唱傳遞民族文化之美”為宗旨,遵循保護和傳承哈薩克族原生態民族歌舞藝術為目的,在深圳市松禾成長關愛基金會的牽手之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作曲家劉曉耕教授,云南師范大學藝術傳媒學院院長、指揮家葉明菊教授,深圳市松禾成長關愛基金會執行理事長羅飛、秘書長王芳和藝術總監趙曉愛教授等專家先后親臨現場,他們不但手把手地指導師生學習演唱技巧,劉曉耕教授還對哈薩克民歌《白頭巾》等曲子進行了修改和再創作。三年多來,“飛越彩虹·哈薩克族童聲合唱團”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豐碩成果:在敦煌、瓜州為第九屆和第十屆“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助力演出;在北京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15周年的盛大慶典奉獻上原汁原味、精彩繽紛的民族歌舞。受臺灣原聲教育協會和深圳市松禾成長關愛基金會的邀請,2016年3月“飛越彩虹·哈薩克族童聲合唱團”猶如一道亮麗的彩虹飛越了海峽兩岸,作為第一個并且是唯一受邀的內地校園合唱團,在臺灣南投縣信義鄉羅娜小學參加了第七屆“玉山星空音樂會”演出,并與臺灣原聲童聲合唱團進行了音樂文化交流。
“飛越彩虹·哈薩克族童聲合唱團”的成立,帶來的不僅是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傳承,更重要的是通過外聯內創這種方式帶來了全新的育人理念,形成了合作各方互利共贏的局面。我們欣喜地看到,以特色校本課程為支撐,在技術和觀念上的學習與引進,就像科學技術創新一樣正在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育人觀,更加堅定了我們發展特色校本課程的信心和決心。
2.在推廣和發展民族體育藝術教學中豐富民族文化內涵。我校以2013年9月在我縣舉辦的第九屆庫熱斯(哈薩克式摔跤)亞洲錦標賽為契機,結合“一校一品”體育特色創建活動,將哈薩克式摔跤確定為學校的體育特色校本課程。除了在體育教學中給學生講授哈薩克式摔跤的比賽規則、方式外,還在每周的藝體課和體育大課間活動時間開展庫熱斯訓練和競賽。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提升哈薩克族傳統智力項目托格孜胡馬拉克(九子棋)文化的社會價值,在少年兒童中普及和傳承托格孜胡瑪拉克智力游戲及它的文化內涵,逐步增強少年兒童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我們首先從教師培訓入手,積極參加新疆烏魯木齊市組織的相關培訓和學術研討活動;其次,以校本課程為平臺,一是充分利用課間10分鐘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游戲,二是組織開展校內比賽,以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在競賽中享受參與的快樂,在參與中體味民族體育運動的魅力。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民族地區小學雙語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391)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