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治軍
【關鍵詞】 中小學;學科;核心素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072—01
隨著國家多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各地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中小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已在思想上形成了廣泛共識。我們通過大量教學案例分析和共性經驗總結,提出了中小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教學策略。
一、準確解讀教學內容,科學編制學科核心素養目標
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解讀,直接關乎以什么樣的目標、方式設計教學方案,且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訓要從教材內容的解讀開始。首先是教學目標的確定。一定要解決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不能滿足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儲存,更應重視知識獲取的過程和能否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要解決好思維品質與學習習慣的關系,要重視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深度和完整度,要激發學生始終在活躍的思維狀態中解決問題、獲取知識,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有序、有節的學習習慣,通過課堂教學不斷豐富與形成受用終身的學習習慣;一定要解決好單一課堂與單元主題、學期目標的關系,課堂教學要有大目標意識,通過單一課堂的學習逐漸趨向單元主題目標,通過各單元主題的學習實現學期目標、學段目標。總之,學習目標要對學生需要達到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有明確的要求。
二、深度整合學習內容,全面滲透學科核心素養
教材編寫面向的是廣大地域內的學生,是學生學習的綱目性內容,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既不能唯教材,更不能脫離教材。要圍繞教材和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結合學生需要,搜集整合利用各類學習資源,以更全面、更生動、更優化的方式呈現學習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培養能力。要切實把知識學習與立德樹人結合起來。缺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堂是問題課堂,不重視育人的教學內容脫離教育本質,要把思想教育、情商培養、價值觀的樹立納入課堂內容的設計中,與實實在在的學習內容相滲透、相交融,與學習目標的定位、考核相結合、同評價,堅決杜絕教書不育人的現象,真正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體現在教育成果上。
三、重視教學組織設計,找準學科核心素養發力點
不同的課堂組織形式體現著不同的教學理念與育人思想。課堂預設要建立在學生學科認識或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之上,結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預估課堂中學生思維狀態和所學學科知識應有的思維特點,設置調動學生全面深度參與的課堂組織形式和學習問題。一般來講,課堂預設具備以下特點,通過教師引導實現學生自我知識的建構,創設問題與情境讓學生自我感知與探究,有效實踐讓學生自己獲得真實體驗,討論交流讓學生在協作配合中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活躍的思維狀態中逐漸培養自主學習學科知識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也就是說預設的教與學方案要成為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效藍本,一定要體現全面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思想與方法,一定要體現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出發點、發力點和評估點。
四、優化課堂實施,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教育
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必須具備以下特征:一是圍繞學科素養目標組織學習。在沒有特殊情況下,不能改變既定的學科素養目標,不能將預期目標與教學活動脫離,隨意改變學習目標或無序延伸。二是調動學生深度參與。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決定參與成效,學生不能時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教師要根據學科素養培養目標,創設好開放性問題與具體問題相結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得體驗,逐漸形成學科學習素養。三是突出探究問題過程。要給學生充足思考問題的時間,處理好“放手”與“指導”的環節,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經歷迷茫、困惑、欣喜的心理過程。四是關注長遠培養能力。教師既要重視本節課知識的學習,也要關注學生長遠的發展,把學科核心素養滲透到每節課、每個問題和每次學習活動中,力爭通過長期堅持、系統訓練,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力。
五、多元化設置作業,搭建學科核心素養實踐平臺
作業是課堂的延伸,是學生消化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視環節。作業設置是教育教學理念的生動實踐,要圍繞課堂教學和學科核心素養科學設置課內外作業。作業設置要體現基礎訓練與綜合訓練相結合,基礎訓練強調的是單一性和具體性,綜合訓練更注重把新知識融入到綜合性的訓練內容當中。要體現理解識記與應用能力相結合,要通過有效的作業訓練強化知識建構,實現知識內化,達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目的。要體現書面作業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會把書面知識與社會實踐對接,學會廣泛搜集資料、匯總分析整理,形成自我的觀點與主張,解答學習問題和現實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認知類學科核心素養,以及態度價值感、情緒情感方面的非認知類學科核心素養。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培養中小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7]GHB1837)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