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思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生活;方法;小組合作;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107—01
課堂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都必須在課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一直是教師所關心的課題。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幾點建議。
一、聯系生活,體現實用價值
小學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的學科,除了具有嚴密的邏輯性以外,還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相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用到數學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數學的實用性,單純空洞地講解知識,學生體會不到數學的價值所在,感覺自己學的是無用的知識。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努力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如,教學“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的時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多了要減,少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對于這個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精練,實則不然。一些學生在運用時常常出錯,究其原因,主要是規律的產生脫離了學生的實踐經驗。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購物引入,就好理解多了。比如,小方帶了195元錢,買了一個書包用了98元。問:小方該怎樣付款?他還剩多少錢?學生有過類似的經驗,他們大都會說小方先付100元,營業員找回2元,他還剩(95+2)元,然后再將上述生活問題進行數學化,即195-100+2,于是,對于195-98這類的簡便運算,學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針對不同的教材以及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不管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和學具,使學生的認識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獲得較牢固的認識,并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圓的周長”一節內容時,教師充分創造時間、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探索圓周長和直徑之間比值的規律,通過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充分直觀的操作、研究和交流,揭示圓周率的意義,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
三、重視小組合作,調動學習熱情
在新課改中要求學生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新課改提倡的有效學習方法之一。小組合作學習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優勢互補,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協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能促進學生高效優質地發展。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在綜合考慮所教內容的特點以及自己所帶學生的實際,適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時,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自行安排工作任務,共同探討該知識點的認識以及運用。這樣教學,才能有效地促使優生更優,“差生”變優,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競爭品質。
四、“教”“學”反思相結合,提升教學質量
反思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一堂課后,教師同學生都應當進行充分的反思。在此過程中,教師了解了教學進度、學生的掌握程度、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以及出現的不足之處,并在此基礎上對下節課的教案進行完善;學生通過反思,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內容理解得不是特別透徹,需要課下再研究琢磨,以及課堂上同學的發言給自己的小啟示等等。因此,教師應當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內容探究以及課堂反思,以此來獲得最佳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例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后,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課堂反思,并在下節課上課時進行總結交流,在之后的課程中進行改善。教師也務必進行全面的教學反思總結,從而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充分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充分把握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找尋學生的真實需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根本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從被動參與轉為主動學習,實現真正課堂教學的高效。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