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學麗
摘要: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生有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能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數學課堂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教育具有培養創新精神和壓抑創新精神的雙重力量。”也就是說,好的教育方式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反之則阻礙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小學階段是兒童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轉折期,也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關鍵期,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強調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具體到如何實施,本文列舉以下幾點,以供參考。
一、營造和諧氛圍,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問,敢于發表意見。因此,要想使學生會創新,教師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促使他們養成好思善問的好習慣。比如,在教學生學了“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后,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存在“最小公約數”和“最大公倍數”?問題一提出,學生們便開始思考起來,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有的說因為書本都沒有提到,因此不存在;有的說存在,因為不論哪個自然數的最小公約數都是1,因此沒必要去求。同學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互相討論、爭論,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起來。在如此寬松、民主、自由的氛圍中,學生自發地展開了辯論,而最終的結果如何?教師邊指點邊加以激勵,讓他們在辯論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使他們對這一知識點理解得更加透徹,還激活了思維。這樣,學生的創新也在慢慢地孕育而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維持學生這種創新的熱情,肯定他們的創新意識,不要束縛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地提出問題;教師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去信任、尊重每位學生,重視與學生的情感。這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更能激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整合教學方法,培育創新精神
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教學方法的變換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探索并結合相關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比如,利用信息技術課件創設相關的情境,提出問題,極大地拓展了師生的實踐活動空間。而且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還能將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進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比如,在引導學生計算“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使用數學模型輔助教學,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思路也會更清晰,教學效果也會更理想。與此同時,也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反思,讓他們在思想上達成共識,不斷地將知識進行條理化和規范化,不斷優化整合方法,以此來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在解題過程中鼓勵一題多解,發展創新思維
例題教學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不要墨守成規,樂于新的探索,善于獨辟蹊徑,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來講,在課堂上可進行一空多填、一問多答、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訓練,精心設計練習,既能鞏固和加深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解題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火花迸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盡可能的進行思維聯想,調動大腦的儲存知識進行梳理和加工,至于對錯先不要看得太重。對于同一道習題,要注意用“誰還有不同的做法”、“誰還想發表自己的見解”等話語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思考。要鼓勵學生不守舊于條條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獨到的見解、變換的思維、更新的方法,這樣才有助于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實現作業內容的開放
現今的教材和練習冊里面多的是具有標準答案的題目,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布置作業時,應適當補充一些非標準答案的題目,通過這些題的練習可以強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和實際問題的聯系。傳統的作業都是第幾頁第幾題,都是現成的題目,我們不妨改變一下,比如讓學生實際測量一下自己家的實際居住面積,統計一下本周自己家庭的詳細收支情況,統計一下一周內某段時間內某個十字路口機動車的通過量等等,然后依據這些數據畫出統計圖。這樣通過實踐,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讓學生嘗試“碰壁”,激發創新意識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是教師課前精心準備,課上細細講說。這種方式往往會埋沒學生的閃光點,于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對于教師在課外為了組織教學或解題時不可避免的碰壁,學生渾然不知,教師碰壁之后的創造性調整過程他們也無從體驗,學生看到、學到的只是教師嚴謹的邏輯推理,這樣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利用多種形式搞活小學數學課堂,特別是解題教學時不要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不要給學生劃定一個框架,要讓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允許說錯,直到其思維受阻,教師再引導他們一起調整思路。這樣做有的時候難免學生的想法和老師的不一致,是我們預料不到的,甚至會使我們處于一種一時解決不了的“窘地”,但是這種狀況可以使學生親眼目睹老師在“碰壁”的時候是如何調整思路沖破障礙脫離“險境”的,也正是課堂上的這種“碰壁”現象的表演,才能增強學生對解決疑難問題的韌勁,激發其創新意識的產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要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課本為基礎,充實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變換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也就是給學生提供養料,使其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研究論叢》編委會組.中國教育研究論叢 2007[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7.09.
[2]周偉.論小學數學教學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教育藝術,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