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陸軍
摘 要:從初中生開始學習物理起,教師應通過恰當的情境、有效的引入、提出問題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經過幾年的探索,總結出幾條創設物理課堂情境的探索措施:充分利用實驗創設物理情境;利用對相似但不同現象的質疑創設情境;根據現實生活創設情境;利用物理學史、趣味故事創設情境;利用小品或情景短劇創設情境;利用微課程創設情境等。物理課堂的情境引入往往要依據物理教學內容的特點、前后聯系、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靈活選擇,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又提高了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物理實驗;創設情境;物理教學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對當今的物理教育教學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該理論認為,學生知識的獲得是學生在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學生已有的和教師創造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得到。
物理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通過恰當的情境創設,提出有效情境問題,使物理教學內容新奇有趣,從而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動機和興趣,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以下是平時教學中總結出的幾條有效創設物理課堂情境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實驗創設物理情境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各種形式的實驗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對物理的學習興趣。物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大力加強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物理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特定物理情境中感知與思維,并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各種合適有效的物理實驗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師要求的學習狀態。
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大多數物理概念、規律的引出首先是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科學的抽象形成的。比如,在液體壓強“連通器”一節中先做連通器里的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液面高度相同的演示實驗,提出問題:“連通器里的液體不流動時為什么各容器液面高度相同?”在講授知識開始就讓學生對連通器有濃厚興趣,帶著疑問觀察教師的連通器演示實驗操作,學習和記憶的效果深刻。另外分組實驗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學生實驗能讓學生既可動手動腦,又能動眼動口,使人體的各個感覺器官都參與到學習中。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操作滿足增強學習物理的效果和記憶的持久。
二、利用對相似但不同現象的質疑創設情境
古語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教師在講課之初用新穎的方式和生動的語言設置一些簡單的欲答而不能的問題,在學生的心理上產生某種懸念,就會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啟發學生去思考、去釋疑。
三、根據現實生活創設情境
“教育要關注每一名學生真實的生活需要,使他們都得到發展。”物理情境必須依靠現實生活來創設,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例如,鏡子里人的像為什么離得近了看起來大一些,遠了看起來小一些?同樣的餃子,放在油里炸和放在開水里煮,為什么不一樣?通過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的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甚至有些認識是不正確的,但都能通過課堂的探究和知識的講授來解答,從而對物理原理、規律有更深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指導生活實踐的興趣。
四、利用物理學史、趣味故事創設情境
教學中,教師或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歷史故事、物理學史故事,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領會研究物理要注意的思路方法。比如講解浮力的利用時,講述曹沖稱象的故事,思考曹沖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講萬有引力時,牛頓通過落地的蘋果,思考出萬有引力。
五、利用小品或情景短劇創設情境
在物理課之初,用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小品或與學生現有知識相符合的情景短劇,讓學生迅速進入特定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感覺親切自然的同時進入物理情境。比如,復習在電流表、電壓表時,讓班里的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一個扮作電流表、一個扮作電壓表分別講述自己的構造、用途、使用方法等,并作出對比,這樣的形式會讓學生記得準、記得牢。
六、利用微課程創設情境
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視頻課程。在平時的教學中利用微課創設情境引入,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把注意力的最佳黃金時段抓住,簡明扼要地概述知識點,點撥重難點,突出注意點,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點及重難點的學習掌握。
學生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活動,而思維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思維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初中生從開始學習物理起,每堂課教師就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情境,培養他們的物理能力,為他們打下一個堅實的物理基礎,但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物理課堂的情境引入往往有不同的方法。所以教師要根據物理內容的特點和前后內容的聯系靈活地選擇,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又能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學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馬新妍.教師必備的10項基本素質和能力[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3]李永梅.教學創新的50種途徑[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