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清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數學教學中,學生不能很好的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究其原因,主要我們的課堂設計存在問題,對情境的設計沒有新穎之處,導致學生厭學,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結合現在學生的實際,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很好的設計情境創設。
關鍵詞:中學;數學教學;教學情境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被動接受知識和技能,教師常常將數學能力的培養簡單地歸結為計算能力和解題能力的培養,忽略了數學所獨有的量化觀和數量關系。大部分教師只重視知識的積累和知識的注入,而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被動學習,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低下。在教學時教師還是采用“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不高,甚至有部分學生厭學,導致教學效果低下,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學中需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以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師總是缺乏親和力。在課堂上,教師以一位長者的身份進行傳授課本知識,語言不生動,缺乏幽默性,沒有吸引力,這樣學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情境創設不新穎,引不起學生的興趣。
2、缺乏教學經驗,在課堂上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不及時不到位,在課前的備課上,只備內容不備學生。教學設計不新穎,設計的情境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仍然在課堂中是主體,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體現出來。
3、教學手段簡單、教學方法陳舊,這樣的課堂,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不能很好的思考數學問題。不能靈活有效的運用多媒體展示案例、漫畫,激活課堂教學。數學課的教學內容具有理論性和呆板性的特征,如果空洞說教,教學將枯燥無味。
4、采用教師一味地講授,學生跟從老師的授課認真的聽課,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學生的學習被動機械,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甚至導致部分學生厭學。
二、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
1、創設教學中的新異情境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的挖掘,才能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聯系學生現有知識結構,有選擇地介紹數學史上一些名人的奇聞異事,一些著名的數學典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創設教學中的問題情境
數學教學需要經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在創設情境時,需有效的提出問題,學生才能圍繞提出的問題展開思考,通過同學間的討論探究,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得出一般結論。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能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提出行之有效的情境問題,這樣才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效率。
3、創設教學中的驚詫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與眾不同的情境,只有創設出新穎的情境,學生才能對課堂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的情境得到每一個人的注意,引起學生高度的關注,才能引起學生探索問題的動機,這樣既可以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4、創設教學中的發現情境
在數學課堂中,有些知識需要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探究新知識,在探究中鼓勵學生發現新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對于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要適當的引伸,努力創造出有利于學生發現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發現新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體能為數學課堂教學帶來許多便利,發揮多媒體動靜結合的優勢,利用幾何畫板能給數學教學錦上添花,例如在講授“平行線的性質”這一課時,若教師照本宣科,一味地讓學生探索性質,學生不可避免失去對數學課的興趣與熱情。因此,我用幾何畫板設計了平行于不平行時,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有怎樣的數量關系,通過這種教學。學生對問題的探討非常感興趣,他們能積極的討論問題,直觀的得到結論。從而使學習效果良好,達到了教學目標。
2、創設音樂渲染情境
以往的課堂只是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師一味地進行講授,但在設計教學中,加入音樂的渲染,會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氣氛濃厚,例如,在講授“探索規律”一課時,先播放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教師提出問題:“n只青蛙多少張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條腿?”進入下一環節。
總之,初中數學課與實際生活聯系更為緊密,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推理論證能力,需要采取更為恰當的手段,在教學設計中,情境創設環節更為重要,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應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結合具體教材,選擇最合理、最巧妙的方式來創設情境,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焦翠花--《新課程學習:中學》—2009年
[2]張曉靜--《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
基金項目:本文為蘭州市2017年個人課題《情景創設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應用研究》階段成果,課題編號:LZ[2017]GR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