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秀
摘要: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中職語文教學,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將課堂交還給學生,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自主學習,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拓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簡要分析,基于新形勢下翻轉課堂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并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促進發展課堂能夠有效的實現高效教學,構建中職語文活力課堂。
關鍵詞:翻轉課堂;中職語文;學習興趣;自主學習
引言:
課程的改革與發展,普通高校的教師都對傳統課堂進行了改革與創新,但是部分學校仍然囿于自身的特點,或者是其他因素,教學現狀仍然不容樂觀。當前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放置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上,忽略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此種一言堂教學方法難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并且教師在課堂上過于繁瑣的分析與現成的答案,也忽略了學生主體體作用的發揮,使得語文課堂枯燥沉悶,嚴重阻礙學生思維與個性的拓展延伸。所以構建高效課堂,首先應當創新教學方式,運用翻轉課堂,能夠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信息技術,保證學生預習時間最大化
教師利用wikis,blogs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學生能夠在網絡資源中獲取自己所需的各類信息,應用到語文學習中,也為學生課前預習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機會與平臺。學生可以通過電子白板或者是電子書包等多種方式進行自主預習,例如:學習《鴻門宴》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播放有關的視頻或者是影片,學生通過自主觀看,掌握重點實詞,能夠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虛詞的意義與作用,并且根據文章的主要句式特點進行分析,能夠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掌握項羽劉邦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探討交流,學生能夠明白由于項羽優柔寡斷,自恃高大的性格,使得項羽在鴻門宴上由主動轉為被動而靈活果斷的劉邦能夠步步為營,脫離險境。當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過后,能夠各有收獲,教師在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正確的引導學生,理解性格,決定命運,幫助學生重塑健全完善的人格。
二、積極運用多媒體輔助設備,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并體驗,積極踴躍的參與語文實踐活動,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實現學習任務,感受成功的喜悅。例如:學習《項鏈》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文章中細膩的心理描寫,能夠深層次的了解人物性格,掌握文章中的重點與難點,對于豐富的潛臺詞,可以進行情景再現,讓學生也選擇的方式,領悟人物的心理特點,并進行角色表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時,教師為學生,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那個年代的社會背景圖,或者是相關影片視頻等,使學生能夠快速的融入角色中。例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也應當制定不同的教學任務,充分發揮專業特長進行學習,學生能夠學有所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夠加深語文學習與專業知識的結合。
三、調整教學計劃,組織學生探討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運用情感與策略調整教學計劃,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進行自主學習。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才能夠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堂實踐類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充分觀察哪些學生不善于發言,并對這部分學生予以特殊的關懷與指導,當學生展示成果時,能夠根據語文話題的難易程度,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例如:學習《哦,香雪》這篇小說使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幻燈片,并提出問題“小說的情節安排有何特色?小說情節中哪一個地方最打動你?”然后再以小組討論為主,是鼓勵學生互動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點評。然后教師再進行綜合性分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部分學生可以補充發言,保證每個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自主學習,思考與探究。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新形勢下開展中職語文教學,教師應當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創新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積極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將課堂交還給學生,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幫助,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積極踴躍的參與其中,能夠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創新意識與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敬川,王中林,張渝江.讓課改的陽光照進教育的現實――重慶聚奎中學“翻轉課堂”掠影[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
[2]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
[3]金陵.翻轉課堂翻轉了什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9)
[4]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