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龍兵
摘 要:在物理教學中,實驗的創新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實驗創新;科學探究;實驗設計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中,“探究做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探究課,其中蘊含的科學探究思想,可以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然而,教材中給出的實驗方案存在諸多不足,如果不加以改進,很難得出理想的實驗數據,也就無法得出想要的實驗結論,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此外,有的老師覺得該實驗操作比較困難,就干脆用講解來代替實驗,從而使學生喪失一次寶貴的體驗探究過程的機會。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給出的思路和方案,結合教學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實驗儀器,提出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下面通過對教材中實驗方案的分析,對存在的不足進行了改進、嘗試,創造性地探究了做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一、實驗目的
1.體驗物理知識的探究過程和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
2.學會利用圖像來處理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二、實驗器材
軌道、小車、細線、打火機、數字計時器、擋光片、游標卡尺、木塊、計算機(用于處理數據)。
三、實驗原理
探究做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需要測兩個物理量:一個是合力做的功,小車沿斜面的合力F恒定,改變s就可以得到小車在不同位置釋放時所做的功;另一個是合力做功所對應的速度,用擋光片的寬度d除以計時器所記錄的時間就可以得到小車的速度,用此速度來代替小車通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即v=d/t。
四、實驗過程
1.用游標卡尺測量擋光片的寬度d,測3次取其平均值。
2.將光電門固定在軌道距滑輪端不遠處,并與數字計時器連接好,用細線連接小車末端和軌道的另一端,保持細線與軌道面平行,用木塊把這端墊高一些。
3.接通電源,讓小車距離光電門s處(s=18cm,可以根據軌道的長度選擇合適的長度),用打火機燒斷細線以確保小車靜止釋放,記錄擋光時間t。
4.改變s,每次使s增加18cm,重復步驟2,記錄所對應的擋光時間t。
五、實驗數據處理
1.將實驗數據輸入Excel中,并求出速度v,如下圖所示:
2.、選中D、E兩列,點擊“插入”“圖表”“xy散點圖”,得到如下圖所示的散點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點的分布不成線性關系,用“趨勢線(多項式)”進行擬合,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出w-v的關系圖像為一條曲線。
3.在Excel中,通過計算機算出速度的平方值,如下圖中的
F列。
4.選中兩E、F列,點擊“插入”“圖表”“xy散點圖”,得到如下圖所示的散點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點大致分布在過原點的一條直線上,用“趨勢線(線性關系)”進行擬合,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出w-v2的關系圖像為一條過原點的直線,這說明合力做功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六、實驗結論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做功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為動能定理提供了有力的實驗依據。
七、實驗誤差分析
1.釋放小車時,不是在s、2s、3s、4s、5s所對應的位置靜止釋放。
2.軌道不同,地方的動摩擦因數不同。
參考文獻:
[1]臧國東.“探究做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的創新實驗設計[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5(9).
[2]楊青華,楊建會.用DISLab探究力做功與速度變化關系的創新實驗[J].物理教學探討,2016(1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