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侃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入,教育界越來越重視歷史教學的發展狀況,開放式教學模式也逐漸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本文即圍繞“開放性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展開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開放式教學 教學模式 歷史教學 作用
開放式教學,是一種以民主和平等為目標的教學方式,它著重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及主體價值,從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表現。現如今,各大學校正逐漸地將開放式教學運用于歷史課堂之中,這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大大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效率。
一、開放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依據
(一)傳統教學模式遺留的弊病
初中歷史從對“中華文明的起源”的認識,再到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的學習,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初中歷史知識體系,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但是我國大部分歷史教師,卻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塞一些生硬、晦澀的知識,不管學生們是否消化吸收,老師只顧著追趕課程進度。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這樣單一死板的教學方法,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反而容易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同樣對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也極其不利。因此必須進行更深入的教學改革且采取合理的歷史教學方法,以此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長期應試教育觀念的束縛
中國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初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重視自身綜合素養和能力的提升,而是通過大量的試題和練習冊提升自己的應試能力,從而有效應付中招考試,導致學生的思維品質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也是以學生的中招考試為教學目的,自然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不會太多的注重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自主性的培養。
(三)《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師實施開放式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依據,其提倡我們要注重不同科目、不同區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注重歷史與現實之間存在的聯系,使學生學會運用綜合知識全面地看問題,進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健康發展。為了落實《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該將開放式教學融于歷史課堂的實際教學中。
二、初中歷史開放式課堂教學方法
(一)歷史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情景再現,其用在歷史教學中即:引導學生回到書本中的歷史時期并模擬當時的歷史事件,以此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教材內容。例如,歷史事件“三國鼎立”,可請幾位同學來分別扮演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君王,讓他們研究同一個作戰策略,并且針對作戰策略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二)歷史劇表演法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團隊合作編排一些歷史劇,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歷史劇的表演中,給歷史課程增加一些趣味性,讓學生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更加了解歷史知識。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科舉制的創立”一課中學子進京趕考的環節,從而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考試形式與教學內容所要表達的含義,進而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水平。
三、初中歷史課堂中開放式教學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眾所周知,學生是課堂中的主體,所以,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盡可能的應用開放性的教學方法,比如:小組討論后,推薦學生發表意見等。這種開放性的教學方式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還是現在初中生自身學習的一個需求。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逐漸完善自己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并在深入探究中逐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活躍課堂氣氛
開放性的教學模式是以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為重要前提的,每位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應該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和學生們要安靜地聆聽,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這樣學生的自信心會逐漸樹立起來,并且十分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只要學生能夠勇敢地站起來回答問題,老師都要給予適當的表揚,給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這樣學生才能在開放性的教學中活躍課堂氛圍,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率
在開放性的歷史課堂中,課堂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的良好氛圍上的。在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不僅能夠放松身心,還能輕松的獲取知識。其次,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夠通過自已查閱相關資料來分析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這種自主學習探究所獲得的知識往往比傳統教學中老師灌輸的知識要深刻很多,并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此促使歷史課堂效率的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將開放式教學運用于歷史教學中,它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紅葉.初中歷史開放式教學的思考[J].考試與評價,2016,(03).
[2]區璇,何志明.初中歷史開放性教學的實踐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7).
(作者單位:山東新泰市福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