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活
【摘 要】當今小學生存在著“關愛”意識缺失的問題。數學教學作為一門實踐性以及生活知識豐富的陣地,數學教師通過構建“思辨性”“情感性”“實踐性”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產生尊重別人、關心愛護別人的情感,養成關愛他人的習慣。
【關鍵詞】數學教學;關愛;滲透
現在的小學生從小習慣處于被人關愛的位置,“關愛他人”意識的缺失,使得學生滋長出各種不符合道德行為規范的行為與習慣。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個性品質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學課堂,向學生滲透“關愛他人”的理念,引導學生理解“關愛”的內涵,增強“關愛他人”的意識,從而逐漸培養學生形成“關愛他人”的習慣。
一、“關愛”意識,在思辨中萌芽
“思辨”即會思考,會判斷。我們在數學教學上構建一種思辨文化,力求讓數學教學變成思辨的陣地,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批判思維。
1.以問題作為紐帶,引導學生全面認識“關愛”
提問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關鍵處提問,要能聯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學“有余數除法”時,可設計下列一些問題:“7個梨,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2個,還剩1個,剩下這個梨你打算送給誰吃呀?”有的學生會回答:“送給奶奶吃”“送給弟弟吃”“送給鄰居吃”“送給爸爸、媽媽吃”等,對于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對,我們應該尊老愛幼,關心他人。”
2.以對話作為橋梁,引導學生挖掘“關愛”的內涵
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每一次與學生對話的機會,讓學生在對話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擦出思維的火花。教學“人民幣的認識”可與孩子進行如下對話“同學們,父母平時給你們的零用錢,你們怎么花呢?”,有的回答“買書”,有的說“存起來”,有的說“捐給殘疾人”。這樣教育了學生勤儉節約和關愛他人的良好品德。
二、“關愛”情感,在情境中生長
情由理出,行為情發,道德情感在實行由“知”到“行”的過程中起著中介、橋梁、加溫、強化和催化的作用。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重視教學情境的設計,引導學生借助多種感官,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
1.渲染環境,觸發“關愛”情感
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能提高感知的效應。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滲透生活元素,讓學生闡述父母為其做的一兩件小事,引導學生回憶和訴說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從中感受到從小到大父母對自己的點滴關愛。如以學習“年、月、日”的內容為例,當學生認識完“年、月、日”后,我讓學生在年歷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學生的興趣很高,一會兒就圈完了,我接下來說:“老師想知道,你知道自己爸爸媽媽的生日嗎?知道的請舉手”這時,只有兩三個同學舉起了手,我抓住時機,聲情并茂地說:“同學們,每一位爸爸媽媽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但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知道自己爸爸媽媽的生日,”這時教室里鴉雀無聲,都陷入了沉思,我繼續說:“不知道的,回家問一下爸爸媽媽,當爸爸媽媽過生日的時候,為自己的爸爸媽媽送上一份祝福。”同學們都使勁地點了點頭,好像一下子長大了許多,不像剛才那么興奮了,我知道,是我對他們愛的教育撥動了他們心中那根弦。再如,面對眾多的留守兒童,爺爺奶奶擔負起了撫養孩子的重任,在學習“買洗衣機”(多位數的加減混合計算)時,告訴學生情景圖中的孩子,深深體會到了奶奶撫養我們的艱辛和不易,把爸爸媽媽寄來的錢扣除生活費后,積攢下來幫奶奶買洗衣機,減輕奶奶的負擔,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些什么?學生在掌握了知識的同時,也增添了感恩的情懷。這時,教室響起了《感謝你》的音樂,學生沉浸在想象中,不時露出微笑……這一過程,教師創設情境、渲染環境,巧妙地帶著學生進入生活的回憶。通過加深體驗父母之愛,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情緒,激發了學生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2.換位體驗,激發“關愛”感情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戴上耳塞去聽別人說話;用繃帶纏住學生的臂膀去梳頭、穿衣;讓正好掉了乳牙的學生吃東西等。這一過程,學生通過角色換位,提高了對祖輩的認識,激發了對祖輩的情感,感悟到我們應給老人多方面的關心,更為細心的照料。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關于認識幾分之幾的教學過程中上,教師可以設計相應學習難點,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當學生自己遇到難題時,往往渴望得到別人幫助,這時他們就能體會到關愛的重要性。
三、“關愛”行動,在實踐中綻放
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所以創造有利時機,使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實踐體驗,在實踐中產生尊重別人、關心愛護別人的情感,養成關愛他人的習慣,顯得尤為重要。
1.延伸課堂,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
正如艾·倫凱強調:榜樣是習慣的基礎,而習慣是人格的基礎。老師在平時要做個有心人,善于觀察并發現班里那些經常關心、幫助別人的同學的典型事例,擴大“榜樣”的影響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搜集社會上“助人”的榜樣。學生們了解到古有“鮑叔牙真心待友”的感人故事,今有“最美媽媽”吳菊萍不顧危險徒手相救高空墜落嬰兒的真實故事。在感悟這些先進人物的崇高精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曾經關心別人的事情,從而讓學生加深對“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對分數加、減法進行教學時,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設定學習目標,引導他們在學會讀寫簡單分數的基礎上,以小組討論及幫助等形式逐步推進教學節奏,促使他們能夠在小組氛圍中學會幫助他人,共同進步。
2.抓住契機,開展多彩的實踐活動
每年的“學雷鋒”活動日、“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教師節、敬老節等節日,都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同學們通過親身體驗,獲得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深深地感受到“奉獻自己,關愛他人”是新世紀小公民的職責和人生價值的體現。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方向與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以活動激發學生的關愛意識,促使數學教學中關愛的高效滲透。
“關愛他人”品質的培養是一項長期任務。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特點,同時結合班級的日常工作、日常案例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引導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關愛他人”的意義,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做到“關愛他人”。
【參考文獻】
[1]孫健敏.關愛生命 呵護成長——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5(4):40-40
[2]方芳.關注日常教學,構建生命課堂——探究初中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J].課外語文:下,2015(3):151-151
[3]湯敏.高中歷史教學中關于加強人文關懷的探究——酒鋼三中歷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滲透[D].西北師范大學,2007
[4]張奎華,李宏俊.禮儀教育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研究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24):66-68
[5]李姝.用語文的橋梁關愛心靈——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