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陽
摘 要: “陌生化”是俄國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理論。借助“陌生化”理論的新視角,以所執教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公開課為例,闡述了“陌生化”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和教學過程的“陌生化”。“陌生化”注重戲劇在觀眾身上引發的效果,應用到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要關注在學生身上引發的效果。“陌生化”指導下的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了教師角色的轉變,把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推向了一個更廣闊的疆域。
關鍵詞: 思維品質 “陌生化” 念奴嬌·赤壁懷古
高中是學生思維成長的關鍵時期,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決定了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可能。《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提升思維品質。增強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每個語文教師急需思考的。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育界眾說紛紜,“陌生化”注重戲劇在觀眾身上引發的效果,應用到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要關注在學生身上引發的效果,以“陌生化”理論為抓手,探討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新途徑。
一、“陌生化”在學生思維品質培養中運用的可能
思維品質主要指“思維主體在思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具有穩固心理、意識傾向的某種思維性質”[1],思維品質是個人在思維活動中的體現,主要是智力因素,實質上指的是個性特征。2017年課程標準對思維品質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所以說,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關鍵在于如何培養這六種品質。
“陌生化”是俄國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理論,德國布萊希特重新闡述并在戲劇理論中發展了“陌生化”理論,要求在演員、觀眾和角色之間形成“間離”,達到“陌生化”的效果。布萊希特說:“戲劇表演藝術,不是要完全消解共鳴,要讓觀眾站在批判的立場。”[2]“陌生化”就是用特殊的手段形成“間離”,喚起觀眾的批判意識,批判性地審視舞臺演出,主動進行批判性探究,獲取更高的審美體驗。
“陌生化”旨在打破對生活的幻覺,在語文教學中,對老師而言學生是“特殊的觀眾”。經過“陌生化”手段處理過的文本,使得學生和文本之間產生間離,學生不再沉迷于文本,而是跳出文本,對文本進行理性思考。學生產生積極的閱讀期待,產生認知沖突后,會進入一個和現實不同的自由世界,在自由世界中深刻思考、主動創造、靈活思辨,鍛煉能力,這與思維品質的六種能力要求相合,使得“陌生化”在培養學生思維品質上成為可能。
二、“陌生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中的實施方法
“陌生化”希望讀者產生積極的閱讀期待,形成理性思考。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變換形式和內容,讓學生對文本產生驚異,主動分析研究文本。在課堂上,通過對文本進行“陌生化”處理,學生對文本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嘗試理性思辨,達到培養思維品質的目的。
接下來,擬結合《念奴嬌·赤壁懷古》公開課,談談“陌生化”在具體教學中的實施方法。
(一)教學內容的陌生化。
在以往的古詩詞教學中,常常強調知識掌握得全面,課堂相對來說比較封閉,教師往往串講詩詞,沿著詩詞的脈絡逐句分析,這樣教學導致知識點多而全,學生的思維固化,收效甚微。針對這種特點,我在設計教案時對教學內容有意進行陌生化的處理,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將文本逐一呈現給學生,而是以“觀眼前之景,思歷史之事,抒一己之情”串聯課文,整個課堂由這三個關鍵字詞展開,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容易建構知識體系。
此外,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必要的重構,精簡了文本,將整個課堂內容濃縮在幾個填空題中。這樣,文本經過我的再加工后一目了然,重點突出,在形式呈現上可以給學生新奇感。針對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填空:
1.這是一幅?搖 ?搖的畫面。
2.周瑜是一位?搖 ?搖的英雄。
3.蘇軾是一個?搖 ?搖的形象。
4.抒發了蘇軾?搖 ?搖的情感,表現了他?搖 ?搖的人生態度。
在這種填空形式下,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自主思考,抓住關鍵詞,以幾個填空為中心,主動構建知識體系。這樣的“陌生化”處理后,對于文本的形式,學生產生驚異感,而且通過關鍵詞的引導,學生分析文本更有目標。幾個填空題的設置讓學生自由討論,在腦海中構想人物,將自身情感與詩歌交融,產生新的領悟,帶來新鮮感。
(二)教學思路的陌生化
在長期教學中,教師會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這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教師應創新教學思路,打破學生的閱讀期待和慣常思維,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創新,讓學生更深切地理解文本,這就是教學思路的陌生化。
本節課,我一開始就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一句入手,而不是起句的“大江東去”,我提問:“找出詞中給你畫面沖擊感最強的是哪句話?”由此,學生很容易找到“亂石穿空”一句,然后自由討論。而后追問“這壯美雄闊的景物是不是一開始就看見”?學生轉入對開篇詩詞的鑒賞,由大場景聚焦到小場景,由大開大合的赤壁之景聚焦到“故壘西邊”,聯想到周瑜,感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緊接著讓學生描述蘇軾濃墨重筆展現的赤壁畫面,此時的課堂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打開僵化的思維,聯想畫面,構建心靈上的自由時空。
(三)教學過程的陌生化
本節課,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了“陌生化”的處理。我分析完“景”、“事”、“情”,再回過頭讓學生分析整首詞的“豪放之氣”,不是一開始就拋出“豪放”的概念,可以說是以豪放之氣為中心統籌安排了整個課堂,以下是教學設計概括:
1.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視頻導入。明確題材:懷古詩。PPT演示懷古詩特點:“觀眼前之景,思歷史之事,抒一己之情。”
說明:以懷古詩的特點串聯課文,這與以往串講詩詞教學不同,整個課堂就由這三個關鍵字詞展開,學生目標明確,脈絡清晰。
2.請同學找出詞中最具畫面感的句子并鑒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壯美雄闊的景物是不是一開始就看見的?蘇軾一開始是怎么寫的?
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學生填空:這是一幅?搖 ?搖的畫面。
說明:學生概括詩人描述的畫面,學生不再是鑒賞者,而是創作者,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破了現實存在的束縛,進入了藝術的自由空間。
3.為什么蘇軾想到的是周瑜?他是怎樣描寫周瑜的?PPT演示圖表。學生填空:周瑜是一位?搖 ?搖的英雄。
蘇軾和周瑜有哪些人生的關聯?文中蘇軾是怎么說自己的?PPT演示圖表。從表中可以看出為何寫周瑜?仰慕周瑜;與周瑜形成對比,表達壯志難酬的感傷。學生填空:蘇軾是一個?搖 ?搖的形象。
附圖表:
說明:兩個圖標的設置,打破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對文本內容有直觀感受,進而對文本產生極濃厚的興趣,其潛在的獨立精神得到極大張揚。此時的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充分發揮能動作用,進入一個新的存在狀態。
4.“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詞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討論)學生填空:抒發了蘇軾?搖 ?搖的情感,表現了他?搖 ?搖的人生態度。PPT
5.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學生討論“豪放之氣”體現在哪些方面?
6.總結:通過描述一幅?搖 ?搖的畫面,塑造了一位?搖 ?搖的周瑜形象,抒發了蘇軾?搖 ?搖的情感,體現了蘇軾?搖 ?搖的人生態度。
說明:填空題的設置對學生思維的鍛煉尤為重要。一方面對知識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擺脫原來呆板和漠然的狀態,積極主動思考,活躍了思維,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對“陌生化”策略運用到教學中的反思
布萊希特早期的“陌生化”理論,強調理性的思辨,將藝術的審美形式化,只注重文本的外在形式技巧,而忽略文本自身的內容,這樣就陷于絕對化的境地。過于追求形式化的技巧,反而使得讀者和文本之間的距離過大,讀者對文本產生抗拒,造成了接受上的困難。因而,布萊希特到了后期就發現了理論上的缺點,并試圖改正這種絕對化的錯誤。
“陌生化”重視外在形式的技巧,語文閱讀教學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就本節《念奴嬌·赤壁懷古》而言,還是有不少地方值得反思的。
首先,教學內容與形式兩方面應當統一。語文閱讀教學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具體教學中,即鍛煉學生語言、思維、審美等各方面的品質,這些都是內隱性的,側重內容。“陌生化”手段在于反熟悉,注重間離,讓學生產生驚異感,對文本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理性思考,主動思辨,這都是側重形式而言的。但就內容與形式兩方面來講,都不能偏頗,在具體教學中應當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陌生化”終究只是一個手段,不能代替文本,教師在教學時應以文本為中心,在深刻挖掘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形式的創新,在基于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前提下,輔助進行一些“陌生化”的教學手段。
其次,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值得反思。在教學中,教師的觀點往往是具有主導性的。但是,“陌生化”教學要求學生以“新觀眾”的身份參與課堂,而不是在教師思維下進行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并非以一種高于學生的主導性存在,并非簡單地創設“陌生化”的情境。學生的思維品質是否提升,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的引導是否得當,課堂中,教師應該確實找尋出問題,踏踏實實地和學生一起共讀、生成,教師自己的觀點只能是參與討論的觀點之一,而不能作為主導性的概括,在《念奴嬌·赤壁懷古》公開課中,教師設置的幾個填空就有助于學生的探討,并且教師只是引導,而不能將自己的觀點作為主導的答案。因而,思維品質的培養不在于贏得什么,不在于少數服從多數,而在于我能否更有效地、有條理地思考,能否更接近真理,更接近普世的情感和觀點,教師并非作為主導性的角色存在,而應當是引導者。
用“陌生化”的手段進行教學,教學內容簡要,教學思路靈動,課堂不再封閉,而是具有開放性和動態性,學生在這種開放的課堂中學習熱情更高,可以發揮主動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融入課堂討論,理性思辨,鍛煉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對教師來說,陌生化教學是一個突破,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思維,才能正確運用陌生化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田運,主編.思維辭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420.
[2][德]布萊希特,著.董祖棋,譯.布萊希特論戲劇[M].北京:中央戲劇出版社,19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