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 要】本文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潛能的挖掘、學生探究欲望的激發、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探究技能的提升、學生探究有效性的提高等五個方面來闡述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初中數學;培養
新的教學理念下相對于接受性學習而言的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潛藏著創造精神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原有的被動學習方式改變了,從而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學習富有個性。在平時的教學中體會到:探究性學習過程也是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是讓學生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成為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和建設者。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務,結合《數學課程標準》以及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談五點看法:
一、重視營造師生間民主和諧的教與學氣氛,挖掘學生自主探究潛能力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在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和平等、輕松的教與學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被激發,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從而能確保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挖掘學生自主探究潛能的具體的做法:
首先:師生關系要平等融洽。當學生能力培養的適宜課堂氣氛有了,才能發揮他們的應有潛能。因此,教師應當主動放下架子,多與學生接觸交流,在感情上縮短與學生間的距離,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與信任。
其次,課堂氛圍要民主,對教學過程中的失誤要正確對待,誠懇地聆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提出質疑。對學生獨特性的理解和表達,教師要給予表揚,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我能做到”“我成功了”的心理觸動,增強學習的信心,從而轉化為積極的自我肯定。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更多的微笑和掌聲,自然就沒有尷尬和僵持的局面。可想而知,師生之間存有鴻溝,自然影響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地思維。因此,對待課堂中出現的失誤,要及時地承擔和致歉,事實表明,這樣不僅不會破壞自身形象,反而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更容易取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
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節習題課上,曾有這樣一道題目:已知在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中,a+c=b。求證:-1必是該方程的一個根。筆者講解此題時,由已知條件把c=b-a代人原方程,整理得(x+1)(ax-a+b)=0而得證。隨后就有一位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把-1直接代人方程的左邊加以驗證,這樣做更快更簡單。筆者馬上肯定了這位學生的解法與質疑的態度,同時也坦誠了自己的疏忽。師生關系也在學生的“滿足”笑容下更加融洽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
另外,恰當的幽默語言能使師生產生心理上的共鳴,能在課堂上吸引學生參與探究,能打破沉悶的、枯燥的數學課堂氣氛,會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濃厚興趣,進而挖掘學生的自主探究潛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因此,在課堂上老師要善于利用幽默語言拉近師生間距離,形成民主和諧的教與學氣氛,這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課堂上利用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愛因斯坦說最好的老師是興趣。有經驗的老師會善于利用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可講述充滿趣味的故事作為教學情境,使之成為探索性問題,使學生在欣賞有趣的故事中產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有理數的乘方》一節中,為了引起學生學習“乘方”的興趣,教師可利用學生喜歡下棋的心理,搬來一個國際象棋盤和一堆小石子,講述“印度大臣請求國王賞賜”的智慧之舉的故事,讓學生親身體會《棋盤上的學問》,由此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接著,為了加強學生對《有理數的乘方》一節的理解,可引導學生質疑:(1)有理數的乘方和乘法有什么不同點與共同點。(2)(-2)3與-23意義相同嗎?以使學生在疑問中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放飛學生的思維。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出發,既要保證學生有興趣,又要具有探索性,同時還要在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置目標。
三、創設課堂中的適宜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要使學生學有“問題”才是成功的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置若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層層遞進的問題串,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在相互討論、交流、探索的過程中,會使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確。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教學中可設置如下的問題串:
逐個計算并觀察下面每組算式:
(1)已知15×15=225,那么14×16=
(2)類似的例子舉一個。
(3)找出上面的規律并用代數式表示。
(4)請證明自己所找的規律。
通過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了平方差公式,課堂氣氛寬松熱烈,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和交流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樣,學生不僅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能了解到其他同學的思路,提升了自身的想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恰當地引申拓展知識,提升學生探究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認識相關新知識后,講解例題是為了鞏固知識和學會應用知識,此時,教師除了使用教材中的例題與習題外,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精選了一些變式的習題作補充,特別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變式訓練,也就是進行恰當地引申拓展,訓練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形成一定的解題技能,并鼓勵和幫助學生總結活動經驗,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八年級學完《全等三角形》一章后,曾讓學生做這樣的一道題:已知,△ABC≌△A'B'C',AD、A'D'分別是△ABC,△A'B'C'的對應邊上的中線,AD與A'D'有什么關系?證明你的結論?
本題學生易證,但是對于有潛力的學生來說僅證明還不夠。于是教師可在教學中做以下變動讓學生探究:
(1)上題中若把AD與A'D'改為“對應邊上的高線”,上面的結論成立嗎?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證明嗎?
(2)如果把AD與A'D'改為“對應角的角平分線”,情況又如何呢?
當然,探究性問題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然后引導他們向更高的層次進行再探索認識,這樣就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五、合理地設置實踐活動空間,提高學生探究有效性
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寬松的活動空間進行數學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探索活動的質量,尤其是初中生。“動作引發思維,把活動與思維切斷,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動手實踐就是要調動學生眼、腦、口多種感官的參與,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活動。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教學設計成數學活動的過程,并且課堂上給學生一定的探究活動時空,讓學生豐富和積累活動經驗,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使他們成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真正主人,提高學生的探究有效性。
比如:在七年級《幾何圖形》一節中,教師可先讓學生小組自己動手折糊正方體包裝盒,感受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相互變換的關系,接著小組用剪刀剪正方體,探究各自包裝盒平面展開圖的情況,師生用充分的時間經過討論、辨析,歸納總結了正方體平面展開圖的所有類型,做到既不遺漏也不重復,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這樣處理是從學生的自身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動手實驗、動口表述、動腦思考,放飛學生的思維,而學生在探索、交流的活動中也體驗到成功與提升的喜悅,在輕松愉悅中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
實踐說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潛藏著創造精神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有效途徑。“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領悟“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探索實施“探究性學習”的策略。“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等活動去親近數學”。當然,非智力因素對探究活動的影響也很大。如果學生缺乏獨到的見解,只知道生搬硬套,就沒有創造力。總之,教師必須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從整體的高度來全面把握探究性學習的實質,才能有效培養初中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