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摘 要: 提升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情況進行調研后發現,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總體趨好的同時存在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不夠、踐行與運用傳統文化的行為欠缺及傳統文化存在糟粕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沖擊,以及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存在一定問題和少數大學生自身學習意識淡漠。
關鍵詞: 大學教育 傳統文化 文化素養
黨的十九大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指引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協力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精神內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都多次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放在工作的重心來抓。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會發現,要想做好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工作,就要堅守好文化陣地,這是思想的根源。為了掌握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現狀,分析目前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原因,筆者以山東省某綜合性高校為研究范圍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針對在校大學生層面共投放《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現狀調查》問卷3200份,回收3073份,回收率96.88%,有效問卷3073份,有效率100%。調研對象年級、性別、專業類別分布合理(如表1),有效地達到調研目的。
二、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及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情況
在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認識(如表2)的調研中發現,有85.4%的大學生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具有不可替代的時代意義”,也有極少數學生認為“傳統文化中有很多落后的思想,已經不適用于當今時代,甚至會對國家發展產生阻滯作用”。
數據分析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說明其傳統文化素養基礎較好,但是“傳統文化無用論”確實存在于大學生群體,針對這部分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重點和難點。
調查結果(如表3)顯示,有88.5%的大學生認為“高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強青年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有10.1%的大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教育有很好的思想引領作用,但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有極少數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教育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意識當中非常認可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但是這些調研對象又有多少是樂于參加傳統教育活動的呢?通過調研(如表4),我們發現,有73.2%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開設傳統教育相關課程,并且自己樂于參加,這與88.5%的傳統文化教育認同的比例有相當比例的出入,有21.9%的學生認同傳統文化教育,但自己卻沒有興趣參與,也有5%左右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會給自己帶來學業負擔。
(二)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情況
在“你課余是否會學習傳統文化才藝,例如國畫、民樂等”(如表5)調查中,顯示34.1%大學生會經常學習,53.3%大學生很少學習這些傳統文化項目,有12.6%的大學生從來沒有學過或者基本沒有學過。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會使用傳統的名句、典故、俗語等”(如表6)調查中,有45.5%的大學生表示可以熟練運用,有50.3%的學生了解一些上述知識,但是很少用到生活里,另外有4%左右的學生表示不了解這些知識,更不會運用。
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掌握情況還是不錯的,這要得益于從小到大的傳統文化教育,可是課余時間段能夠自覺學習傳統文化技能,培養傳統文化興趣的比例就較小。這從某一個方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大多來自于第一課堂,這也是調查中發現的一個問題。
(三)大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創新傳承的認識情況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內涵巨大的資源庫,包羅萬象,如何合理繼承、創新發展是一個亟待分析的問題。在調查中發現(如表7),能時刻運用傳統道德觀念約束自己品德和行為的學生不足一半;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在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參與的情況下能在一些特定環境下用傳統道德約束自己;有4.3%和1.4%的學生偶爾或者基本不會用傳統道德觀念約束自己。這說明在大學生群體中仍然要加大弘揚傳統文化的力度,強化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教育效果。
當學生在回答“你對婚喪嫁娶、生日滿月等儀禮中繁文縟節、大講排場這樣的習俗的態度”時,有41%的同學認為“雖然不支持,但有時候無法避免”,21.8%的學生表示“這屬于個人選擇,無可厚非”,同時有10.9%的學生認為“重要的儀式應該熱鬧隆重,支持”,以上數據充分表明了傳統文化的一些舊習和陋習在現代社會依舊存在,并且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并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關于“是否愿意參加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活動”(表9),有46.3%的學生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參加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45.2%的學生會“有選擇性的參加”和6.2%的學生“偶爾參加”。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有廣泛的認可度。
可以看出,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總體向好的趨勢發展,要將“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相結合,利用這些有利因素,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三、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通過調查“你認為自身中國傳統文化素養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經過分析得到社會大背景、學校教育、家庭環境和大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傳統文化的發展。(如表10)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沖擊
當前,我國處在開放的全球化背景下,各種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紛繁復雜。我國思想文化領域是國際敵對勢力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部分大學生思想不成熟,抵制力差,西方文化新鮮和異類的特點吸引著青年學生追隨效仿,部分青年學生開始丟棄傳統文化[3]。
其次,如今高校畢業生在逐年增加,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大學生為了提高競爭力,多注重對本專業或者是實用技能的學習而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缺乏重視程度。
(二)有些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存在弊端
從下表(表11)我們可以看到高校在開展傳統文化的同時存在種種弊端及阻礙。首先是傳統文化課程缺失,較為單一且效果不好。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校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忽視了對學生傳統文化的培養,使得傳統文化在大學課程中處于窘迫的境地。其次是教學途徑和方式單一。傳統文化課程往往是以選修課程的形式出現,學生存在混學分、不好好學習的現象,使得傳統文化的開設流于形式,未起到真正的作用。最后是由于缺乏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教師傳統文化素養較差,傳統文化教育沒有真正落實。學校圖書館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較少,在傳統文化方面知識淵博的教師在高校中更是難見,課堂和課下雙氛圍的缺失,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學習途徑。
(三)大學生自身學習意識淡漠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應當是一個主觀能動的過程,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存在學生學習過于功利化與忽視傳統文化的現象。首先,通過對大學生“考試成績和人文素養的培育的對比情況”的統計發現,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大學生出現重視顯性價值忽視隱形價值、重視物質價值忽視精神價值的傾向。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對學科知識的學習更容易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獲得高分數和獎學金的滿足感。然而對于學習傳統文化來說,卻認為鮮有明顯成效,以致學習興趣不濃厚。
其次,學生雖然認同傳統文化的作用,但是無法從內心感知和認同其獨特魅力及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巨大價值,學習缺乏熱情,無法完成內化過程,其素養提升更是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3]李青梅,張運舟,李雪莉.當代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缺失分析——河套學院為例[J].語文學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