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彬
摘 要: “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是我國高等教育重大教學改革的一個項目,該計劃認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一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育是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培養創新意識、動手能力的關鍵,校外實踐基地是校企聯合培養的主戰場,是卓越人才培養對象成長的主要土壤。校企合作的實施與實踐可以為“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提供更好的理論與實踐平臺。在教學中讓企業參與進來,把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實際操作經驗和出現的問題充分引入教學中。本文列舉了一些企業和學校教學的實例,充分探索了“基于卓越培養計劃”的校企合作課程的優勢與實踐經驗。
關鍵詞: 卓越計劃 校企合作 培養機制
一、“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背景
“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是我國教育部正式落實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一個改革項目,被列入了重大改革項目中。它的提出是為了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后備人才,并且要求這批人才有很強的創新實踐能力及適應能力[1]。
我國目前工業和經濟都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是一個各方面都有著激烈競爭和挑戰的時代。因此需要有更多具有創新思維,并且能適應社會發展速度變遷的高素質優秀人才[2],這便成了教育教學的核心任務。
而學校中的教學培養模式多是注重理論化的學習,忽視實踐能力的提升。現今社會需要更多實踐性人才,需要具有更好的綜合性能力。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教育部提出了“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并大力推行。許多學校開始對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加高質量、高標準的要求。為了加強專業能力培養,同時解決學校中雙師型師資力量不足、實習實訓條件有限、課程體系缺乏職業實踐深度等問題,建立了校企互動、深度合作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踐教學基地,成為高校培養實踐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校企合作課程
在上述“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推行以后,學校和企業開始進行了一系列合作。企業將參與藝術系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修訂,校企雙方協商確定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共同研討論證,優化藝術系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
舉個專業的例子:我校藝術系與天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海)進行了校企合作項目:主要負責對學生進行設計類項目的實踐訓練,加強教師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及企業人員為在校生進行實踐教學講解等。
在合作初期,學校與企業為了建立制度體系以規范和推進校企合作,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雙師型”教師培養協議》、《兼職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聘任考核辦法》、《頂崗實習管理辦法》、《企業教學學生管理辦法》等合同,從不同角度對校企合作行為進行規范,保證合作雙方各自目標的實現。
另外,學校對專業課程進行了改革與調整,將企業社會實踐加入教學計劃中,根據不同專業提供不同實訓基地,增強學生的崗位動手能力。
在校企合作項目中,藝術系學生將分組在企業中進行實踐訓練。每次人數在5位左右,最開始按照常規模式,還是由老員工以一對一的模式進行實踐指導,但在實踐中發現現有的模式既浪費了企業員工的精力與資源,又使學生無法接觸到設計類行業中的業務交流與團隊合作模式,并且無法全面地了解自己現有的問題與不足,另外教師的實踐教學也無法實現。因此,在學校與企業進行協商與探討之后,將每次派出的五位學生臨時分成一組,由一位專業課教師領隊與監管,從項目的接單,中間的設計過程,到完成項目,全部由這一組學生完成。教師會在設計過程中提出建議,并將教學理論帶入學生實際操作中。企業派出一位資深設計師跟進學生組項目的完成進度,并在關鍵時刻進行指導。并且,公司會另外成立一組設計師精英組同時進行該項目的接單與設計,在設計過程中,設計總監將對兩組進行比較,每天下班時,對學生組的工作及設計作品進行5分鐘的點評與建議。
藝術系學生跟隨企業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活動,其中以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的稀土發電機畫冊為典型。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隸屬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是國內最早從事軍用稀土發電機、超聲設備和消防裝備等產品應用開發的綜合性研究單位。學生在跟進稀土發電機畫冊的過程中,遇到客戶交流、設計瓶頸、軟件不熟練等一系列問題,但經過企業高強度的一整套設計時間后,這些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并且在此次設計實踐結束后,企業會安排一位參與設計的資深設計師對此次學生組的設計進行總體評價,并就本次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及未來要注意的方向提出建議。最后,可以根據需要,讓參與設計的資深設計師針對此次設計面向學生做一次報告或教學。
所以根據具體課程特點實例,采用校企合作進行此類課程教學,將企業的實踐經驗充分融入教學中進行有機結合。組織學生走進企業內部,與企業達成協議,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為企業提供創新性,達成雙贏。
三、校企合作課程教學成果與成效
首先,課程改革一定要對教師的教學理念進行培養和更新[3],首先把“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深入貫徹到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使教師了解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根據某一崗位或崗位群需要的知識、技能、態度為目標設計課程。同時,將定向開發的企業特色課程融入課程體系,成為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有機組成部分。
如上文所述,將教師與學生安排到企業進行實踐訓練與觀摩,在實踐過程中促進雙師型素質團隊建設。通過校企合作,借助雙方的合力,初步組成了一支具備“雙師”結構和“雙師”素質、內外結合、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教師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得到提升,可以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更為形象的指導,并且為今后“雙師型”建設提供基礎。另外,我們充分利用企業方面的教育資源,聘請企業中具有豐富經驗的行業專家、業務骨干擔任授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組建校企結合的師資團隊。企業委派的行業專家擁有豐富的實際經驗,展示出較強的教學能力和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有效提高職業能力。校企合作使學生能夠較快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融為一體,較順利地實現由在校生向社會人的角色轉變。特別是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通過工作實踐,培養了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接受了企業文化的熏陶,增強了對專業、職業、崗位的感情。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職業素質,掌握了崗位技能,明確了自己的能力特長和今后的職業意向,熟悉了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了解了企業文化和環境,為其職業成長開辟了發展空間和上升通道。同時,企業獲得了發展所需的人才。學生充分了解本專業在企業中的作用及工作內容,增強實踐能力,可以為今后進入社會提供更好的幫助。并且在進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與學校達成協議,同意將優秀學生作為企業的后備設計師培養,并且敞開大門,歡迎他們畢業后來工作。這對于企業、學校、學生來說都是好消息,也是雙贏局面。
創新點在于將企業工作環境中的團隊合作模式及設計師與客戶之間的交流都展現在學生面前,打破老員工帶新員工的一對一模式,節省企業資源,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讓企業的設計師與教師共同完成教學,既可以保障專業課程,又能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大型企業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實踐性大大加強,充分把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積極性提高,并且將學生作為企業的后備資源。所以說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是各個專業實現“卓越計劃”的重中之重。
以企業為主,要想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必然少不了相關企業的支持。企業應該在培養過程中更深層次地加入。校企合作課程教學與生產實習要同步進行。課堂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訓練思維,培養團隊精神。教學手段可以充分體現課堂價值。“卓越計劃”要求高素質創新人才。企業參與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實現課堂教學與實習共同進行。比如某學校聘請了有經驗的設計師進入課堂,課堂效果完全改變,不再是完全的理論傳授。
四、結語
我國各高校對教學改革一向重視,結合現行“卓越計劃”的要求和企業需求。通過改革,探索出校企合作有效的教學方法。這個過程顯然是相互的,教師要深入企業實踐,企業要深入課堂的人才內部培養。通過校企合作,使學校和企業兩者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學生能力提高,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人才,從而真正實現發展。
目前我國校企合作沒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學校主動,企業被動甚至不動,缺乏合作辦學的內在動力。盡管國家已制定了相關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但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頭上。頂崗實習是學生學習生涯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應從學生職業發展角度加以考慮,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職業素質的同時,明確自己的能力特長和職業意向。再有就是,高校中教學計劃的制訂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異,按目前教學計劃培養出的人才只是社會大眾化的需求,并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面對這些問題時,需要企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爭取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贏的局面,更好地將校企合作推向更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吳培福.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企業培養過程的問題思考[J].現代商業,2011,14(40):28-29.
[2]林建國.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質,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7(50):524-528.
[3]劉清,趙俊,喬清華.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我校工程教學改革構想[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16(8):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