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
摘要:馬君武,民國著名教育家,曾三任廣西大學校長,是西大的奠基者與開拓者。他在教育界與蔡元培齊名,有“南馬北蔡”之美譽。筆者通過回顧馬君武在西大的教育實踐,論述馬君武的教育思想。本研究通過剖析他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體腦并重的教育主張,發掘其對當今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愛國主義教育是永恒的時代主題”、“ 教學與科研并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馬君武;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啟示
一、馬君武生平簡介
馬君武(1881-1940),字厚山,號君武,后以號行,只用“君武”,祖籍湖北蒲圻。他是民國著名教育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等,獲得過柏林大學工學博士,是獲得德國工科博士的第一個中國人。此外,馬君武先生擔任過廣州軍政府交通部長、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秘書長、實業部次長、廣西省省長等要職。他精通德、日、英等多國語言,第一個翻譯出版了《物種起源》、《共產黨宣言》等國外極有影響力的著作。在民國教育界,馬君武和蔡元培并稱,有“南馬北蔡”之美譽。
二、馬君武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民族危亡之際的愛國主義教育
馬君武執掌廣西大學正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懷著強烈的赤子之心,馬君武為西大確立如下辦學目的:培養愛國情懷;掌握生存本領以救國等。
當時馬君武抓住一切機會向師生匯報國內外形勢,激發師生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的憤恨。馬君武還組織全校師生積極募捐,支持前線。此外,在其授意下,西大校刊為抗日辟有專號,發表許多抗日文章,為抗日作出了貢獻。在他的努力下,廣西大學所有師生心系國家,為民族的崛起而刻苦鉆研,奮發向上。這一現象吸引了國內外許多學者名流到廣西大學參觀、學習。
(二)倡導洪堡原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馬君武接觸與深刻領會該原則源于早年留學柏林工業大學的經歷。德國是世界現代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十九世紀初,威廉·馮·洪堡首次提出科學研究也是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當時柏林大學“教學與科研”方面的成就在歐洲乃至世界都遙遙領先。
執掌西大期間,馬君武強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與學習之余積極進行科學研究。這不僅是改進教學的要求,更是培養科學性人才的需要。為此,他努力為師生創造科研機會。比如,他組織相關院系師生到大山、林區進行野外收集標本,實際觀察大自然;設立實驗場所作為師生科研基地;組織師生到工廠實習,其中就有他領導的硫酸廠等。在馬君武的不懈努力下,西大在踐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果。并且也為廣西地方經濟和科技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推崇“體腦并重”的育人觀
馬君武強調大學的育人觀是使學生成為“體腦并重”的建設人才。三長西大期間,他一直告誡學生,知識是引領行動的指南,只有具備深厚的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為生產與生活服務。然而,大多數學生理論知識很充實,但實踐能力很欠缺。為了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馬君武在廣西大學發起過著名的“鋤頭運動”:規定全校學生除了平時正常學習理論知識,每周必須進行一次長達3小時的生產勞動,并把生產勞動作為學習的必修課,只有修夠相應的勞動學時方能畢業,該規定在當時教育界堪稱“奇葩”。
三、馬君武教育思想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一)愛國主義教育是永恒的時代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完“復興之路”展覽后,提出了當代中國“最強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中國夢”的提出,是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挑戰所提出的國家新的戰略目標。“中國夢”的實質就是在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的感召下,凝聚所有華夏兒女、各族人民的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定力量和生力軍,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說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靈魂。令人痛心的是,“愛國主義情感”在當代中國大學生群體缺失較嚴重,當代大學生正面臨著形形色色的社會不良現象的誘惑與侵蝕。因此,馬君武所提倡的愛國主義教育不會因中國時代背景與任務的變化而褪色,反而更應該值得我們的注意與學習。
(二)教學與科研并重
關于教學與科研,中國高校普遍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種觀點認為:“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僅僅是針對教師而言,是教師的職責,與學生毫不相干。該觀點錯誤地縮小了科研主體和科研目的。另一種錯誤觀點是: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相比,科研成果實現的周期較短,更容易引起社會或政府的關注,這樣有利于提高學校的影響與知名度。于是,許多高校有關學校資金的使用、教師的聘用、教師職稱的評定等問題,就會以科研工作或科研成就為指向。因此許多教師熱衷于發表論文、申報課題等有關科研活動,而不重視教學工作。導致高校的科研水平較高,教學質量卻不如人意。
教學和科研在高校就像“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而馬君武處理兩者關系的思想和具體實踐是留給我們寶貴的經驗與財富,需要當今高校深入研究與學習。
(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當今中國許多高校認為大學是傳播知識的殿堂,往往重視知識的傳授,認為實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需要學生自己鍛煉。此外,中國許多高校實驗設備、場所等明顯不足,高校的實踐環節被嚴重削弱。大學生實際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獨立工作以及合作能力等實踐能力培養和訓練被大打折扣,導致大學生理論知識比較扎實,實際工作能力欠缺。
馬君武三長西大期間,在物資嚴重匱乏情況下,他亦能利用一切機會組織師生到森林、實驗室、工廠等場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他發起的“鋤頭運動”同樣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當今高校應該結合自身實際,動用學校可利用的各種資源,強化學生的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高校與企業之間可以建立合作關系,學校為企業培養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所。這樣可以為高校減輕實習場所緊張的壓力。當然,解決此問題也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或法規,為強化學生的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應有的環境和條件。
結語:
馬君武的教育思想在民國教育屆久負盛名。他執掌的廣西大學是當時中國教育領域的奇跡,他所倡導的教育模式與辦學理念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實用性。大師的精神與靈魂是莘莘學子和教師學習的楷模!大師的教育思想對于改善當今中國高等教育問題,無疑是一副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