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之領
【摘要】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深深體會到,要讓學生提高興趣,輕松、主動地學習,創設有效的歷史情境去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理清發展脈絡,增強思想情感。
【關鍵詞】歷史教學 情境創設 主動學習
歷史情境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如語言、掛圖、圖片及錄音、錄像、歷史人物訪談、電影、電視、微機等情境創設出形象生動、立體動感的歷史環境和氛圍,從聽覺、視覺、感覺等方面去幫助學生體驗歷史、感知歷史,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激起積極的情感,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情境創設,是運用情感與創設環境的和諧統一、互相映襯的最佳組合的情境整體。其最大的特點是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注意主體的感受與體驗,注意其感受能力與感受欲望,在情感與意境的最佳組合情境中,盡量符合學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認知特點,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情感與審美體驗。
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既是“導演”,和學生一起又是“演員”。教師深厚的教學藝術,風趣語言的精心設計與豐富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配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和大腦的功能,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造一個輕松活躍,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教學語言的隨意性與教學語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重視語言的魅力,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如我在教學《輝煌燦爛的文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李玉剛《國色天香》,在音域清揚的旋律中,再現了大唐盛世繁華的歷史畫面進行導入,配合教師的真摯、飽滿情感語言,淋漓盡致地描述歷史長河中豐富多彩的動人故事;把歷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師的情感抒發出來,去吸引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將感性上的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為課堂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歷史敘述的是過去的社會現象,教師的敘述無論怎樣形象生動,如果學生沒有視覺上的感受,印象不會深。借助圖片、實物、模型、投影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等情境教學,直觀再現歷史現象,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易于理解就顯得十分重要。實物和模型不僅能形象地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情況,而且是許多重要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在歷史研究中和歷史教學中有很高的價值。圖片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它可以把歷史的資料展示給學生,通過感觀的刺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想象,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能力培養,有利于學生理解實質,掌握內涵,理清發展脈絡。
如在“鴉片戰爭”一課的講述中,對中英鴉片戰爭產生的背景和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是教學難點。我首先把課前準備好的關于中英兩國戰前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思想文化觀念、軍事力量、對外政策等寫在黑板上,并把學生分成兩組,扮演中英雙方代表。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后得出了中國必敗的結論,學生通過課堂參與,既解決了教學難點,也培養了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
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景,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愛憎情感。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動用于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投影、錄音、錄像、微機的演示,擴大和改變視覺和聽覺途徑,提高視聽效果。再現場景與情境吸引學生的主意力,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圍中,感知歷史,陶冶性情,激發情趣,活躍思維。在復習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生條件、特點、標志、成就、影響時,尤其是計算機程序教學,教師和學生可通過搜集材料、剪輯電影、電視畫面、動態電腦及《大國崛起》的解說詞,利用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真實再現的歷史現象,進行分組分析、討論。加深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歷史雙方人物語言的對白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歷史教學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也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情感。
在教學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英法聯軍的暴行,學生們看后頓時情緒高漲,義憤填膺,比我無論怎樣的描述都要好得多。
在多媒體情境創設的過程中也存在誤區。學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們往往只顧及于五花八門的圖片或振奮人心的視頻中的樂趣,看個熱鬧,當看完之后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不僅提不出問題,連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回答不出。長時間不利于學生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對于歷史學科真諦的探索卻變得越來越膚淺。
因此說,多媒體只是創設歷史情境的手段,它可以在同樣的情境資料下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而真正重要的是教師怎樣尋找教材與教輔資料的切合點,創設一個真正有效的問題情境。真正有效的歷史情境即便是簡單的文字依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講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播放一段視頻:富人說,我把“全球化”穿在身上,吃在口中,坐在身下,聽在耳中,敲在指上,咱就是“全球化”的主人;窮人說“全球化”把我掛在空中,踩在腳下……鄙人成了“全球化”的奴隸。看罷,學生自然會思考這段話有沒有道理,其判斷依據又是什么呢?由此順暢地導入“經濟全球化的問題與展望”教學。
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可忽略思維本質。問題情境創設的核心是教師能夠緊密結合教材提出新穎的、需要積極思考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實踐證明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思維活動,開啟學生智慧之門,在思考中不斷擦出火花。
新課改要求,不能單純依靠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幫助學生創建成功的情境、建立自信,這自然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可以使歷史課堂更加新穎、生動。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有著非凡的作用。但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結構來確定情境教學,不可一味追求情境。如果教師為了營造生動的課堂實際效果,創設生動的“情境”,搜尋大量資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給學生,一節歷史課就演變成成了多媒體展示課,加之課堂充斥著大量歷史信息和變化多樣的教學手段,導致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被邊緣化,完全成為了觀眾,沒有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既違背了新課程理念,也丟掉了歷史課教學的基本特色。
[1]徐曉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J].中國教師,2014,(16).
[2]顧旺.如何有效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工作[J].學子,2014,(23).
[3]夏彧.高中數學情境教學法初探[J].語數外學習,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