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珍
【摘 要】 小學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較強的課程,良好的課前預習能為學生的課堂學習進行鋪墊,能使學生更好地思考與感悟課文,充分理解作者并和作者產(chǎn)生情感方面的共鳴。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要加強對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具有強烈的自主學習意識,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本文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習慣;培養(yǎng)策略
語文老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都需要對學生提出嚴格性的要求,多途徑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要求老師將教材中極具吸引力和思考性的知識信息挖掘出來,以此來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潛能,真正實現(xiàn)對學生自主探究欲望的激發(fā),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以下是筆者針對此問題的分析。
一、堅持預習四策略,引導學生科學課前預習
1. 讀
這里所指的讀是指讀通、讀快與讀準。通過讀,學生能夠逐漸理解課文意思,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逐漸掌握豐富的寫作技巧。
2. 查
查是幫助學生解決生字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學生初讀一篇課文時不可避免會遇到較多難以理解的生字詞。此時,老師需要引導學生隨時做好筆記。
3. 畫
畫是學生預習時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一般是預習時對于關鍵性詞語、句子等做的特殊性標記。對于這些標記方式而言,老師需要教給學生各種標記技巧。同時,引導學生將自己閱讀中喜歡的內(nèi)容進行標記,為學生今后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4. 問
問指的是讓學生自己進行提問。對小學生而言,學習預習中常會認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不必思考,老師上課肯定會講,這種惰性心理會局限小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對此,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將疑問進行標記,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提問,看誰提得既多又有價值。
二、巧借助預習作業(yè),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的預習自信
課前預習是一項自主性較強的活動,所以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必須要加強對學生預習自信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力。老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還需要發(fā)揮好預習作業(yè)對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積極作用。
比如在學習《荷花》課文時,應該從學生好奇心較強的特點來著手教學,設計問題情境:“學生們,夏天要來了,荷花快要開花了,你們知道荷花長什么樣嗎?”
此時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熱烈討論之后,便可以給學生預留預習作業(yè)了。(1)動手查字典或上網(wǎng)查詢以下幾個詞語,并用自己的話解釋其意思,如“活的畫”“姿勢”“隨風飄動”等。(2)對課文進行幾次通讀,將文章的段落依次標記好,明確文章的段落數(shù)量。(3)認真研讀課文,將文中跟荷花外觀描寫相關的句子進行標注,思考作者的寫作思路是什么?(4)將文中一些不懂的段落進行標記,下節(jié)課課堂提問,看誰提的問題更有水平。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極其重要的,老師需要堅持預習的四大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并給學生預留預習作業(yè),讓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預習,將預習對高效課堂的積極作用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 邵歡. 課前預習提升小組合作學習品質(zhì)[J]. 上海教育科研,2016(7).
[2] 李秀杰. 如何引導學生走出預習的誤區(qū)[J]. 中國校外教育,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