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菁菁
摘 要:動物詞蘊含著悠遠的文化和歷史,同一動物在英漢兩種不同文化也被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本文從文化內(nèi)涵基本相同、部分對等、完全不同和語義空缺四方面對英漢動物詞進行了比較分析。
關鍵詞:英漢動物詞;文化內(nèi)涵;比較分析
在交際中,動物詞的使用頻率高,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人們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動物詞蘊含著悠遠的文化和歷史,被人類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英漢兩個民族經(jīng)歷了不同的歷史進程,并且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色彩,因此同一動物在英漢兩種不同文化也被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
一、動物詞的文化意義及產(chǎn)生基礎
從表面上看,動物詞是一個語言問題,是一個詞匯問題,但是深究起來,它更是一個文化問題。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任何語言都是依托一定的文化產(chǎn)生的,任何語言問題的研究都離不開對文化問題的探討。文化意義是指社會所賦予詞語的引申義、隱喻義、借代義、聯(lián)想義、象征義、感情色彩、語體色彩以及特有的含義。動物詞產(chǎn)生文化意義的基礎有三點:一是動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為、習慣、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內(nèi)容、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話、宗教、傳說、歷史、文學、藝術、語言、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三是聯(lián)想,聯(lián)想是指把動物和另一事物聯(lián)系起來,而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特別是文化心理對于聯(lián)想的產(chǎn)生起著潛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發(fā)和引導作用。沒有聯(lián)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詞義的引申。許多同一動物在不同語言中其語詞有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同一動物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給人帶來的聯(lián)想也截然不同。
二、英漢動物詞的文化內(nèi)涵異同比較
英漢兩種語言對動物詞匯的不同理解與運用,在不同的社交場合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種動物在不同的語言表述中,可能會傳遞出不同的信息,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反之,亦然。通過對這些詞匯的對比研究,在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能夠正確理解不同動物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這點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一)文化內(nèi)涵基本相同
翻譯家尤金·奈達認為世界的語言與文化驚人的相似,在人類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在生活經(jīng)歷、思想認識上存在共性,因此,英漢語中動物詞的意義就表現(xiàn)出了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說: 英漢語以老鼠比喻膽小(as cowardly as a rat),狐貍比喻狡猾(as cunning as the fox),用鸚鵡表示學舌或機械地重復(you are no better than a parrot when you act the priest),用狼來表示殘暴和貪婪(as cruel as a wolf),用蛇來暗指藏有殺機的危險人物(a snake in the grass),天鵝代表優(yōu)雅(as graceful as a swan),小鹿表示溫柔(as timid and tame as deer),蝸牛代表緩慢(as slow as a snail),蜜蜂表示繁忙或勤勞(as busy as a bee),豬表示臟和貪吃(as dirty and greedy as pig),用猴子比喻頑皮淘氣(as naughty as a monkey),用公雞或孔雀比喻驕傲(as proud as a cock or peacock)等。
(二)文化內(nèi)涵部分對等
除了由于共同的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相同的文化意義外,有時又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動物名稱可以表達相同的文化內(nèi)涵。漢語里常用“虎”來比喻“勇猛威武”,如“虎虎生威”“虎踞龍盤”“如虎添翼”等。漢語中的“虎威”在英語里卻不用tiger(虎),而用lion(獅)來表示。在西方文化中,獅子才是百獸之王,象征著莊嚴和勇猛;而在中國文化中,老虎則在中華民族的思維中充當著這樣一個角色,英漢兩種語言中這類詞語就是最好的證明。如bold as a lion (如獅子般勇猛),majestic as a lion (如獅子般威風凜凜)。中國的俗語“老虎屁股摸不得”,對應的英語則說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挑逗獅子)。lion還引申作“危險”“險地”,如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于虎口)。當然,在漢語中,老虎還用來表示兇惡和殘酷。相關的詞匯也有很多,比如談虎色變、養(yǎng)虎為患、深入虎穴、苛政猛于虎等。我們發(fā)現(xiàn),在英語中,lion(獅子)也有類似的意義,扮演著一個負面角色,如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虎頭蛇尾),throw to the lions(送入虎口)等。 此外,動物如馬、牛所構(gòu)成的動物詞也展示了明顯的文化涵義。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中則說“as strong as horse”。因為中國最早的耕作依靠牛,而在英語文化中早期需要力氣的話完全是靠馬來完成。因此出現(xiàn)了以上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
(三)文化內(nèi)涵完全不同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在英漢兩種語言詞匯中,動物名詞雖然互相對應,指稱對象一致,但其文化內(nèi)涵卻截然相反,最具有代表性的詞匯莫過于“龍”了。在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中,dragon(龍)是神話傳說中一種巨大的蜥蝎,有翅膀,鱗片,能夠從嘴中噴火,形象邪惡,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比如,《圣經(jīng)》中與上帝作對的魔鬼撒旦(Satan)就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現(xiàn)代英語中用dragon比喻人,常有貶義,例如If you call a woman a dragon,you mean that she is fierce and unpleasant (如果把一個女人叫做dragon那么意思就是她很兇狠,令人討厭)。但是在中國文化中,龍是中國人的遠古時期的圖騰,被賦予呼風喚雨的超自然的能力,是力量和命運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至今日中國人還把自己稱作“龍的傳人”。更是有很多有關龍的成語,例如:龍馬精神、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頭蛇尾、龍行虎步等等。就連封建社會的皇帝也要把自己和龍聯(lián)系起來,穿龍袍,睡龍榻,自稱為“真龍?zhí)熳印薄?梢姡褒垺边@種動物所蘊含的文化涵義已經(jīng)千百年流傳下來并深入人心。
再如“貓頭鷹”和owl。貓頭鷹的習性很特殊,習慣晝伏夜出,我們常用這個比喻喜歡夜里工作而晚睡的人。英語中的“owl”也用來表示做夜工的人、熬夜的人,如he was naturally a night owl(他天生是個夜貓子)。但是在漢文化中,由于貓頭鷹叫聲凄慘、悲涼,往往被認為是一種不吉利的鳥,如“夜貓子進宅沒好事”的說法;而在英語中“owl”卻表示聰明,如as wise as an owl(想貓頭鷹一樣聰明)。由此可見,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動物詞的文化內(nèi)涵不是完全相同的。
(四)語義空缺
英漢兩個民族處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有不同的文化與宗教信仰,這導致了兩個結(jié)果,一種是某些動物詞只有在英語中才有文化內(nèi)涵,比如,Beaver(河貍)在英語文化中是勤奮的代表。這種動物在北美很常見,而且它們每天都很勤奮努力地建房子,不停地工作。所以北美的人們用eager beaver形容那些勤奮努力,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的人。而在中國這種動物很少見,所以河貍就只能是個名稱,引不起人們的聯(lián)想。
另一種是某些動物詞只有在漢語中才有文化意義。比如:大雁在英語中翻譯成“wild goose”,而在漢語文化中卻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我國古代有鴻雁傳書的說法,所以用“雁”代指思鄉(xiāng)、思人。如,杜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而在英語中根本沒有這層意義。
英漢動物詞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 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中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的比較分析,體現(xiàn)了兩種語言文化的異同。對動物詞正確的理解和運用,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更準確的傳達語言和文化信息。
參考文獻:
[1]程立,程建華.英漢文化比較辭典[Z].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5.
[2]廖光蓉.英漢文化動物詞對比[J].外國語,2000(5):17.
[3]李悅.英漢動物詞的文化內(nèi)涵比較及其翻譯[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0.
[4]尹緒彪.英漢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對比分析[J].文教史料,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