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林
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越來越多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被研究,教育從業者對于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十分重視。基于此,本文先是簡單分析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然后提出了提高化學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啟蒙教育策略,以期能夠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到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初中化學;啟蒙教育
初中化學在化學教育中屬于啟蒙教育,初中化學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化學學習,不僅需要教學學生基礎知識,更需要注重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了保障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實現,研究初中化學教育的實施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有利于社會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并不是化學素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化學課程的核心素養,其核心在于育人,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學科的特征,更需要考慮學生個人身心發展特性,不僅需要教學化學學科知識,更需要教學化學教育原理。培養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內容包括培養化學素養、培養化學核心素養、培養化學能力素養、培養化學語言素養、培養化學思維素養以及培養跨學科綜合應用的素養。在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的是化學學科特有的化學理念,涉及到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培養學生擁有基本的科學觀念;還需要培養學科需要用到的關鍵能力,如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等;還需要培養學生需要具備的品格,如責任心、精神和態度等等[1]。
二、提高化學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啟蒙教育策略
(一)觀念和意識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重視化學觀念和意識的培養。化學學科思想是化學科學認識物質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思想。學生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能夠逐漸形成化學學科的觀念,了解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對于解決社會環境問題、社會溫飽問題、食品問題等等。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化學教育,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養成化學思想。例如教學氫氧化鈉的性質一課時,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化學觀念和意識,對氫氧化鈉的方程式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師開展趣味實驗,讓學生使用氫氧化鈉和其他物質進行實驗,有學生選擇氫氧化鈉和碳酸鈣進行實驗,教師要求將自己進行的實驗中的方程式寫下來,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化學反應進行的規律,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明白守恒觀[2]。
(二)能力和思維的培養
化學教學需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態度的糾正,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在初中化學啟蒙教育中,教師需要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對重點概念進行理解,將看不懂的地方標注出來,讓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注意重點學習這一部分,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帶著疑問進行學習。在上課過程中,教師需要要求學生認真記筆記,將教師強調的重點標注下來,便于學生的課后復習,教師可以定期抽查筆記,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重視理解記憶,化學的學習依靠機械記憶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需要注重學生能力和思維的培養。例如在教學空氣一課時,教師需要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以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在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總結空氣中各個成分的性質,在教學結束之后,向學生提問,要求學生進行總結空氣中有幾大成分,各個成分的特征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能夠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效的提高學習能力。
(三)科學精神的培養
化學學科是研究物質性質和結構的自然科學,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科學精神,需要在教學中,讓學生知道化學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讓學生了解化學在人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啟蒙教育中,學生能夠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樹立起科學精神,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積極作用,讓學生能夠以科學精神,進行化學知識的探究。例如教師在教學水的凈化一課時,教師在教學完沉淀、過濾、吸附等知識之后,教師可以發給學生未經處理的水,要求學生使用實驗設備進行水資源的過濾,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嘗試使用不同的方法,調整不同的實驗步驟,對水進行凈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進行開放的探究,能夠本著科學精神進行自由探究。通過這樣開放性的實驗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綜上所述,本文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出發,提出了提高化學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啟蒙教育策略,教師需要培養學生樹立化學核心觀念,需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還需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實踐教學,重視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科學精神、化學觀念的灌輸,讓學生能夠在化學課堂上得到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申作啟.初中化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J].考試周刊,2018(36):161.
[2]方揚平.從初中化學環保意識的培育看化學啟蒙教育的價值——以“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教學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1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