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菲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本著“形象化、生動化、興趣化”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獲取積極的體驗,從而更直觀形象地獲取數學知識,理解數學規律,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動手操作能夠強化自主學習意識,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增強思維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探索規律,提升實踐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作用
小學階段是學生智力、思維發展的萌芽時期,這一階段的數學教學有著根源性啟發的機會和抽象化導入的難點。為此,這一時期的數學教學應當遵守兒童智力的發展特點與規律,本著“形象化、生動化、興趣化”的教學思路,注重培養學生的課堂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與興趣,在操作中輕松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總之,小學數學教學離不開動手操作,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課堂動手操作能力。
一、強化自主學習意識,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學習效果好壞的關鍵在于學習興趣的濃厚程度。只有在發自內心渴望學習的情況下,學生才能認真鉆研領悟知識,形成自主學習的意志。而數學本身又有著抽象的特點,再加上小學生此時的智力發育本來就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高、專注力不夠,自主學習意識欠缺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在筆者看來,教師要想讓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自主自發地想獲取數學知識,就要通過動手實踐來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當公式原理不用再死記硬背,當試題運算不會很繁瑣難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自然而然地被激發出來,自主學習的意識也得到了強化。動手實踐的新鮮感和成就感,能夠讓學生跳出固有思維的限制,有效提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小學數學二年級《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多準備一些實物鐘面教具,分發給各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說出鐘面上都有什么,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時針、分針、秒針的意義,初步建立時、分的概念。同桌之間可以進行你撥我說游戲,一人撥動分針到不同刻度數,同桌回答各是幾分,以此來掌握讀取時間的方法。
二、增強思維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探索規律
數學是以思維為主導的學科,且知識的規律性很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形象地理解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他們學習的難度。伴隨著動手操作在思維學習中的延伸,學生還能夠舉一反三,跨越思維的難點。例如,在五年級數學《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事先準備好的圓片來代表西瓜,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涂一涂、西瓜上畫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的比例,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觀察分子、分母的變化,得出結論: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數越少,每一份就越大。如此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經歷“猜測—驗證—總結—應用”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思考,從而增強其思維理解能力。
三、提升實踐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數學中以數字、公式為基礎的數學元素能夠生出無窮的變化,具有極大的時間探索空間。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實踐練習占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教師應當意識到,學生需要的不是多么精深的思維步驟引導,而是缺少一個適合運用的實踐方法。而動手操作恰好為此開辟了一條渠道,將學生單純的數學思考能力整合為綜合的眼、耳、手、腦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親自感受數學的學習是有規律可循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五年級數學《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可事先準備好一個長方體紙盒,并要求學生提前在家也做一個,在上課時沿著長方體的棱剪開,再展開成平面圖形,發現還是由6個長方形組成的,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觀察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并鼓勵同桌之間相互交流,交流后一起匯報。最后,教師鼓勵同學們一起分析計算表面積共有幾種方法及面積算法的原理,如此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構建知識、發現規律、獲得新知。
四、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合作對于學生學習數學所發揮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對于“學霸”而言,可以拓展思維視野,激發興趣,促進數學的學習。對于水平相當的同學而言,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交流、探討的機會,從而刺激這部分學生的興趣,并逐步提升和促進學習的動力。對于“安靜傾聽”的學生,或許需要同組同學耐心細心的幫助,而且是持續性的,這樣或許才會讓合作學習達到最終極的目標。
總而言之,動手操作是小學數學教育中的一劑效果直接且深入的“藥引”,對于學生數學興趣、思維、意識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學生能夠在操作中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與興趣,在操作中輕松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李鳳娟.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5(27):18.
[2]楊再鋒.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