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芳 鄭斌
摘 要:文章就分層教學法在“工程制圖”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闡述,特別提出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備課、課堂及課后評價等方面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更好地掌握“工程制圖”課程的重點。
關鍵詞:“工程制圖”;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TB23? ??文獻標識碼:A
“工程制圖”課程既是體現工科特點的入門課程,也是工科學生必須學習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1]。正確規范地繪制和閱讀工程圖是一名工程技術人員必備的基本素質。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及畢業后的工作能力。
分層教學理論源于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用現代教學理念來講,分層教學就是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其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有明顯區別,并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內容,進行不同的考核和評價,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的一種教學模式[2]。
因此,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把握課堂教學,因材施教,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針對這一現狀,在課程實際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總結教學經驗,制訂適合不同教學對象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法。
因“工程制圖”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在不打亂原有班級體系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通過一個月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以及溝通交流等將學生分成高、中、低,即A、B、C 三個層次。A 層學生對制圖學習興趣高,空間想象能力較強,接受知識能力強,喜歡與老師交流;B 層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力一般,基本能跟上教學進度;C 層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空間想象能力較差,跟上正常的教學進度有困難。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分層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變化,根據其表現和成績做出適當的調整,做到“動態分層”。
分層授課是實施分層教學最關鍵也是最難的部分。教學中采取“三合”與“三分”相結合的方法。“三合”是導入新課、集體講授和集中歸納三個環節,面向大部分學生即B 層學生進行授課,讓學生對重點知識理解深刻,對重要技能運用熟練。“三分”指分類自學、分類指導和分類練習三個環節,是對A 層和C 層次學生進行分別指導。其中給A 層學生布置自學任務,引導其挑戰難點,提高識圖、繪圖以及設計能力,培養其自學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對C 層學生以激發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為主,讓其反復練習基本知識,掌握基本識圖能力。在練習和作業的布置上,數量上設置少量、中等和大量三個層次,難度上設置基礎性、綜合性和拓展性三個層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組合以對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每個層次的學生須完成本層次的習題,低層次學生可以挑戰高層次的習題。
考核的方式也要做相應的調整。試卷仍然統一為一套試卷,但題目要分必做題(占總題量的60%,記為100分)、選做題(占總題量的25%,記為25分)和附加題(占總題量的15%,記為15分)。教師閱卷時,將不同層次學生的試卷分開,C層次學生的成績直接從60%的必做題中評定;B層次學生的成績從60%的必做題和25%的選做題的實際成績中綜合評定,為必做題實際成績×0.75+選做題實際成績;A層次學生的成績從60%的必做題、25%的選做題和15%的附加題的實際成績中綜合評定,為必做題實際成績×0.6+選做題實際成績+附加題實際成績。這種考核方式,既最大化地降低了后進生的學業壓力,又滿足了好學生挑戰自身學習能力的需求。
分層教學也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在各層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布置學習任務要明確、合理,善于靈活運用不同的層次策略等,教師會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隨著高校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展開,教師應使“工程制圖”這門課程煥發青春,使其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為培養實用型人才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分層教學摒棄了“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大一統”的教學進度和“同一標準”的教學評價,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要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了好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后進生的學習信心。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成績有所提高。分層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給教師的日常工作帶來比傳統教學更多倍的工作量,這也是我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有待于解決的問題。
[1]唐利芹,王云剛.工程制圖課程的教學方法分析與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8(24).
[2]陳德智.淺說“分層教學、分步到位”的教學方法[J].現代教育科學,2002(10).